[发明专利]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8603.0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9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袁吉成;杨恩喆;邓征宇;罗桢;章乘峰;王泓;刘珂;阳滔;杨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2;E03F3/04;E03F5/10;E03F5/14;E03F5/22;E03F5/04;E02B11/00;C04B28/04;C04B28/30;C04B38/02;C04B38/10;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码头 雨水 净化 系统 | ||
1.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由旋流沉砂式雨水井(1)、雨水花园(2)和回用单元(3)组成;所述旋流沉砂式雨水井(1)由雨水井井体(1-1)、进水管(1-2)、海绵混凝土输水渠(1-3)和溢流管(1-4)组成;所述海绵混凝土输水渠(1-3)采用海绵混凝土砌筑;所述雨水花园(2)从上至下依次由种植层(2-1)、介质层(2-2)和排水层(2-3)组成;所述介质层(2-2)的内部均匀分布复合菌群多层固定化小球(2-5);所述回用单元(3)由地下集水池(3-1)和回用泵(3-3)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井井体(1-1)为圆柱形,其内壁上安装简易阶梯(1-5);所述进水管(1-2)与雨水井井体(1-1)相切;所述海绵混凝土输水渠(1-3)沿径向安装在雨水井井体(1-1)的一侧,与进水管(1-2)平行,其安装高度低于进水管(1-1),并在其出口处设置过滤网(1-6);所述溢流管(1-4)沿径向安装在雨水井井体(1-1)侧边,轴向与所述进水管(1-2)垂直;所述溢流管(1-4)的高度低于海绵混凝土输水渠(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混凝土的制备原料包括骨料、水泥、粘结剂、发泡剂、抗裂剂、微生物菌剂和水;所述海绵混凝土的孔隙率大于40%,透水系数大于2mm/s,最大持水率大过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层(2-1)上种植有耐旱抗涝植物(2-6);所述耐旱抗涝植物(2-6)为鸢尾、美人蕉、芦苇和菖蒲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种植层(2-1)的厚度为300—400mm;所述复合菌群多层固定化小球(2-5)由内核和外层包埋物组成,其中内核由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4-1)制得,外层包埋物由好氧硝化颗粒污泥(4-2)制得;所述介质层(2-2)的厚度为400—500mm,其内填充填料;所述填料由生物滞留介质、沸石或陶粒、秸秆按照质量比为10—20:0.5—2:1混合而成;所述生物滞留介质包括土壤、河沙和松树皮;所述排水层(2-3)的厚度为300—400mm,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粒径逐渐增大的碎石,底部设有集水管(2-4);所述集水管(2-4)的管径为DN100—DN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集水池(3-1)集蓄经雨水花园净化处理过的雨水,通过回用管道(3-2)连接回用泵(3-3);所述回用泵(3-3)将集水池(3-1)中的净化雨水输送至堆场用水点(3-4)、路面用水点(3-5)、绿化带用水点(3-6)和生活区用水点(3-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860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