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应变能分布的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改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17083.3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6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孙涛;冯引利;蒋文婷;李佳琦;莫古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15;G06F30/17;F01D5/02;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锺维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 代理人: | 原春香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应变 分布 发动机 转子 动力学 特性 改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应变能分布的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改善方法,涉及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技术领域,在设计阶段从应变能密度分布角度来改变转子刚度,通过不断对转子应变能薄弱位置的结构进行优化,对弯曲临界转速提升效果显著。简化转子结构动力学特性优化流程,能够在基本不改变总体结构布局的前提下,快速迭代优化设计出满足设计要求的转子结构。本发明设计方法简单,非常适合工程设计应用,适用范围广,可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中心拉杆转子‑支承系统动力学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转子动力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应变能分布的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改善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设计是航空发动机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转子-支承系统的振动特性是航空发动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保障。随着航空发动机推重比不断提高,尽可能减轻结构质量,使得转子和支承结构刚度下降,为转子动力学设计带来更大挑战。
在设计阶段调整支承刚度是一种最常用的临界转速优化措施,但当支承刚度高于某一定值时,会使转子刚体振型弯曲应变能过大,呈现弯曲较大的振型,对振动不利。常常仅通过支承刚度调整无法达到转子动力学设计要求,此时就需要改变转子的结构参数来调整转子刚度。当发动机的总体方案及部件的气动设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调整范围较窄,且影响因素众多,使得临界转速优化较为困难。若重新设计转子-支承结构必然会延长设计周期,增加设计难度,亟需一种高效转子动力学特性改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应变能分布的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改善方法,以解决在设计过程中转子临界转速优化困难的问题。通过不断对转子应变能薄弱位置的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临界转速,改善转子动力学特性,能够在基本不改变总体结构布局的前提下,快速迭代优化设计出满足设计要求的转子结构。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转子-支承系统动力学特性设计。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种基于应变能分布的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改善方法,该方法实现步骤如下:
SS1.基于待优化的转子-支承结构的二维几何模型,记为模型i=1,建立转子动力学模型;
SS2.对转子-支承系统进行转子动力学计算,分析不同支承刚度对临界转速、转子应变能的影响规律,选取合适的支承刚度;
SS3.判断弯曲临界转速、转子应变能是否满足转子动力学安全裕度。若否,则进入步骤SS4;若是则完成转子动力学设计;
SS4.计算转子应变能密度,获得应变能分布,提取最大应变能密度位置Ai,分析其不同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规律,确定应变能密度最大位置处的调整方案;
SS5.增加应变能密度最大位置处厚度,记为方案i+1,并返回步骤SS2,直至弯曲临界转速大于最大工作转速,并满足安全裕度,得到最终转子模型。
在进一步地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SS1中,基于中心拉杆转子-支承结构的几何模型,通过定义单元类型、集中质量、支承刚度、划分网格,建立转子动力学有限元模型。
在进一步地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SS2中,进行转子动力学计算是基于转子动力学计算分析程序Samcef实现的。
在进一步地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SS4中,不同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规律为:提高临界转速可通过增大最大应变能位置处厚度实现,且对弯曲临界转速提升效果最明显。
在进一步地实施方案中,所述步骤SS5中,应变能最大位置处每次调整的厚度控制在0.5~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70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