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驻车空调的抗疲劳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98711.8 | 申请日: | 202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2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温晓杰;朱百发;李润杰;赵峰;马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1/06 | 分类号: | G08B2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4 | 代理人: | 李萌;王一民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空调 疲劳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驻车空调的抗疲劳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疲劳状态监测装置实时监测驾驶员驾驶状态信息并对当前的驾驶状态进行判定;S2:在满足第一触发条件时,驻车空调自动开启舒缓模式;S3:在舒缓模式开启时,疲劳状态监测装置在基于第一触发条件的基础上对舒缓模式进行加成计算,由此得到“剩余健康驾驶时长H”的预判值;S4:在舒缓模式运行下,疲劳状态监测装置持续对H值做出修正;S5: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驻车空调由舒缓模式自动转入警醒模式。通过本发明所述的基于驻车空调的抗疲劳控制方法,从心理和生理双层角度协同作用,弱化驾驶员潜意识里最初坚守的主观意愿色彩,进而使得驾驶员更情愿从主观上进行主动停车休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驻车空调的抗疲劳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长时间连续驾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疲劳驾驶会影响到驾驶员的注意、感觉、知觉、思维、判断、意志、决定和运动等诸方面,例如驾驶员可能表现为:困倦瞌睡、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甚至是精神恍惚乃至瞬间记忆消失。而一旦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则极易因动作迟误、操作停顿、修正时间不当等不安全因素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影响疲劳驾驶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长时间连续性驾驶、夜间驾驶、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等等,以疲劳驾驶最为突出的货车运输领域为例,有相关研究统计资料表明,至少一半以上的货车驾驶员为了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在感到困倦瞌睡时都会选择在车上进行休息乃至睡眠,继而在夜间车辆较少时段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性高速驾驶。
为了满足驾驶员在需经常等待装卸货时、或在运输途中随车休息时“能在驻车时使用空调”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小批量的驻车空调,相比传统车载空调,驻车空调极大提高了驾驶员运输途中随车休息时的休息质量乃至睡眠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车的疲劳驾驶概率,但出于驾驶员在驾驶途中尤其是在夜间驾驶时不由自主会感到疲劳,以及在疲劳之际其主观上仍不太情愿主动停车休息乃至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等问题,驻车空调目前在货车运输领域所发挥的抗疲劳效用仍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驻车空调的抗疲劳控制方法,不仅大幅提高驾驶员运输途中随车休息时的休息质量乃至睡眠质量,同时在驾驶途中也可以发挥更大的抗疲劳效用,进而从整体上大幅度降低货车的疲劳驾驶概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驻车空调的抗疲劳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疲劳状态监测装置实时监测驾驶员驾驶状态信息并对当前的驾驶状态进行定时判定或实时判定;
S2:在满足第一触发条件时,驻车空调自动开启舒缓模式,其中舒缓模式是指:驻车空调快速调整车厢内温度、湿度、氧气浓度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使其快速到达并持续保持在第一预设区间;
S3:在舒缓模式开启时,疲劳状态监测装置在基于第一触发条件的基础上对舒缓模式进行加成计算,由此得到“剩余健康驾驶时长H”的预判值,并经由车载语音单元以语音播报形式给出,和/或经由车载显示单元以实时示数形式给出;
S4:在舒缓模式运行下,疲劳状态监测装置持续对H值做出修正,并经由车载语音单元以定时播报形式给出,和/或经由车载显示单元以实时示数形式给出;
S5:在满足第二触发条件时,驻车空调由舒缓模式自动转入警醒模式,其中警醒模式是指:驻车空调在保持既有舒缓模式运行基础上,每隔第一预设时长X自动开启持续时间为T的冷风档吹脸模式。
优选地,第一触发条件为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项:
1)在驾驶员给出开启指示时;
2)在疲劳状态监测装置监测到同一驾驶员连续驾驶超过第三预设时长M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未经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87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