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渗气式茶叶解块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6996.1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2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同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同发 |
主分类号: | A23F3/12 | 分类号: | A23F3/12;A23F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5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渗气式 茶叶 加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渗气式茶叶解块加工工艺,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可以通过在茶叶杀青后的揉捻过程中,直接混合多个解块微球,不仅可以提高揉捻效果,同时在取出后进行加热解块,还兼具干燥效果,解块微球在受热后会自主展开对块状茶叶进行初步分散,然后会与茶叶中的水分接触溶解,触发化学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气体在块状茶叶内充气膨胀,促使茶叶进行二次分散,并且在解块微球溶解完毕减重后,在磁板磁吸作用下穿过茶叶进行上浮,实现最终的分散,三重分散效果下可以充分分散块状茶叶,从而提高后续的干燥和炒制效果,明显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内渗气式茶叶解块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绿茶的加工,简单地可以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而呈块状的茶叶直接烘干,茶叶失去水分变得易断裂,再用炒锅炒时,茶叶分散时因茶叶之间的拉力,单片茶叶会破裂成数个小片,这极大得降低了茶叶的品质,而现有技术中的离心分散手段过于强烈,一方面分散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容易对茶叶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渗气式茶叶解块加工工艺,可以通过在茶叶杀青后的揉捻过程中,直接混合多个解块微球,不仅可以提高揉捻效果,同时在取出后进行加热解块,还兼具干燥效果,解块微球在受热后会自主展开对块状茶叶进行初步分散,然后会与茶叶中的水分接触溶解,触发化学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气体在块状茶叶内充气膨胀,促使茶叶进行二次分散,并且在解块微球溶解完毕减重后,在磁板磁吸作用下穿过茶叶进行上浮,实现最终的分散,三重分散效果下可以充分分散块状茶叶,从而提高后续的干燥和炒制效果,明显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内渗气式茶叶解块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取杀青后的茶叶与解块微球混合均匀,然后进行揉捻成块;
S2、将块状茶叶平铺至容器内,在容器下方进行加热,在容器上方安装磁板;
S3、解块微球受热后展开进行初步分散,然后分解释放出气体进行膨胀二次分散,待解块微球分解完毕后被磁板吸引上浮进行最终的分散;
S4、取出分散后的茶叶铺开快速晒干后进行炒制。
进一步的,所述解块微球包括外包层、渗气内芯以及热熔包,所述渗气内芯镶嵌连接于外包层内侧,所述热熔包包覆连接于外包层的开口处,外包层起到对渗气内芯的隔离作用,避免在揉捻过程中提前接触到水分,热熔包起到对外包层的定形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外包层初始状态下为片状结构,所述热熔包采用热熔性材料制成,因此在热熔包受热熔化后,外包层容易在弹力作用下恢复初始的片状结构,从而实现初步分散,并允许渗气内芯与茶叶中的水分进行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同发,未经赵同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69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