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3D人脸信息识别方法和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5383.6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3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郭冲;谢瑞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万物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张开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信息 识别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3D人脸信息识别方法和设备,涉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包括建立数据采集点,每组3D人脸信息识别设备中设置三组人脸信息采集装置,以各用户为单位,通过处理系统对各用户的面部信息进行3D建模存储,通过三组人脸信息采集装置,识别用户三个角度的面部信息,并通过处理系统对分别对原存储的三组人脸信息进行分别比对,再与调出的3D模型信息进行比对。本发明通过三个角度的图像识别以及3D建模后的前后对比,极大地提高了人脸信息识别的精准性,提高了人脸识别的安全性,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面部位置实际调控采集摄像头的采集角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脸信息采集的精准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3D人脸信息识别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各个领域对快速有效的自动身份验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身份验证技术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人脸识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虹膜、指纹、声音等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可采集性,是一种友好、快捷、容易被人接受的非侵犯性识别方法,由于其友好性、方便性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已逐步广泛应用于家庭安防、企业机构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而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大多为2D人脸识别技术,原理主要为通过普通摄像头、相机、手机等采集人脸图像,在系统中进行分类对比,后输出对比结果,然而,基于2D人脸识别技术在遭遇“真人图片攻击”、“视频回放”、“面具攻击”等情形时,存在易被各种有针对性的视频或图像攻破的问题,安全性能有待提升,且现有的3D识别技术中,仅通过三维建模进行模拟对比,缺乏面部细节对比,进而造成3D识别技术不够成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3D人脸信息识别方法和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大数据的3D人脸信息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数据采集点,在固定区域内,如厂区、校区或社区等区域内设立多个3D信息采集点,在采集点内设置3D人脸信息识别设备;
步骤二、用户人脸信息采集,每组3D人脸信息识别设备中设置三组人脸信息采集装置,其中包括正前方、左前方和右前方三个角度的人脸信息采集,区域内用户在就近的3D信息采集点,站立在三组人脸信息采集装置前,分别采集用户面部正面以及两侧的完整图像信息;
步骤三、用户人脸信息处理,区域内各3D人脸信息识别设备所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以各用户为单位,通过处理系统对各用户的面部信息进行3D建模,并进行标识存储,同时对附带的三组图像信息对应相应的3D信息进行标识,随后对所有用户的三组图像信息按照三个采集角度分别进行存储;
步骤四、3D人脸信息识别,在需要对用户进行识别时,用户站立在相应 3D信息采集点的3D人脸信息识别设备前,通过三组人脸信息采集装置,识别用户三个角度的面部信息,并通过处理系统对分别对原存储的三组人脸信息进行分别比对,找到数据库中相似的图像信息后;
步骤五、3D人脸信息比对,找到数据库中相似的图像信息后,分别调出相似图片对应用户的3D模型信息,将现采集的三组人脸信息进行3D建模后再次与调出的3D模型信息进行比对,准确识别出用户的人脸信息。
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用户数据采集存储时,根据区域内掌握的用户信息,或者用户手动输入个人关键信息,与其人脸信息进行同步存储,后期识别时,同步调用其相应个人信息。
优选的,每次用户进行人脸识别时所采集的人脸图像信息,均更新至其对应的人脸图像数据库中,之后的每一次识别,均以上一次更新的人脸图像信息作为对比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万物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万物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53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