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1844.2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7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张卓然;张伟秋;于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P25/02 | 分类号: | H02P25/02;H02P25/022;H02P2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马苗苗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励磁双凸极 电机 相电流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涉及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领域。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取消传统分别测量三相电流的三个电流传感器,仅使用一个电流传感器测量三相电流,搭配本发明设计的电流重构算法,在不降低采样精度的情况下,减少了电流传感器数量,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控制系统的体积与重量,提高了电机控制系统整体的功率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
背景技术
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定子无绕组与永磁体,适合运行于高速,可长时间运行于恶劣条件下,且成本低,故十分适合用于航空发电机、电动交通运载设备等高速且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
在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的控制中,相电流的采样直接影响电流控制的性能以及故障保护策略的实施,是电机控制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系统中,通常毎一相绕组都要一个电流传感器进行相电流采样,用以提供各相电流进行单独控制。这些电流传感器的使用不但会增加电机系统的成本和体积,也会降低系统的可靠性。针对这个问题,专利CN201811321801.2《一种开关磁阻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公开了一种使用两个电流传感器进行电流重构的方法,其将电流传感器安装于上母线中点和下母线中点位置,通过转子角度区间判断,对定子电流进行重构,虽然降低了电流传感器的个数,但仍传感器个数仍可以进一步减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驱动系统中电流传感器数量多造成成本高,体积重量大,可靠性低额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其由如下模块组成:电机控制器主电路(1)、电流传感器(2)、电流重构算法(3)、旋转变压器及解码电路(4)。所述的电机控制器主电路(1)由MOS管或IGBT管Q1~Q6组成。
优选的,电机控制器主电路(1)的MOS管或IGBT管Q1的源极(发射极)、电机控制器主电路(1)的MOS管或IGBT管Q4的漏极(集电极)连在一起并引出连至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定子绕组;电机控制器主电路(1)的MOS管或IGBT管Q3的源极(发射极)、电机控制器主电路(1)的MOS管或IGBT管Q6的漏极(集电极)、连在一起并引出连接至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定子绕组;电机控制器主电路(1)的MOS管或IGBT管Q5的源极(发射极)、电机控制器主电路(1)的MOS管或IGBT管Q2的漏极(集电极)连在一起并引出穿过电流传感器(2)连接至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定子绕组。
优选的,电源Uin的正极与MOS管或IGBT管Q1的漏极(集电极)相连并穿过电流传感器(2)与MOS管或IGBT管Q3、Q5的漏极(集电极)连在一起,电源Uin的负极与MOS管或IGBT管Q4的源极(集电极)相连并穿过电流传感器(2)与MOS管或IGBT管Q2、Q6的源极(集电极)连在一起。
优选的,穿过电流传感器(2)的三根线的穿过电流传感器(2)的方向按如下标准确定:假设穿过电流传感器(2)的三根线中仅有电流从电源Uin正极或MOS管或IGBT管Q1的漏极(集电极)流出,向MOS管或IGBT管Q3、Q5的漏极(集电极)流入,此时电流传感器(2)输出的是正的信号;假设穿过电流传感器(2)的三根线中仅有电流从电源Uin负极或MOS管或IGBT管Q4的源极(集电极)流出,向MOS管或IGBT管Q6、Q2的源极(集电极)流入,此时电流传感器(2)输出的是正的信号;假设穿过电流传感器(2)的三根线中仅有电流从MOS管或IGBT管Q2的漏极(集电极)或MOS管或IGBT管Q5的漏极(集电极)流出,向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定子绕组流入,此时电流传感器(2)输出的是正的信号。
优选的,电流传感器(2)输出穿过电流传感器(2)三根线的电流之和i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18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