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渗透油气藏防水锁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90794.6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2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孙金声;郭璇;金家锋;吕开河;刘敬平;白英睿;黄贤斌;王金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C09K8/588 | 分类号: | C09K8/588;C09K8/88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王素平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渗透 油气藏 防水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渗透油气藏防水锁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低渗透油气藏防水锁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三元共聚嵌段硅油10‑50%,冰醋酸0.3‑1.5%,消泡剂0.1‑0.5%,余量为水。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防水锁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低渗透油气藏防水锁剂可将岩石表面由强亲水转变为弱亲水,大大降低了水相在岩石表面的粘滞阻力,改善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流动状况,解除水锁损害,提高渗透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渗透油气藏防水锁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低渗透油气田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低渗透油气藏是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在钻完井和储层改造过程中,液相侵入导致侵入带含水饱和度增加,由于低渗透基质孔隙喉道细小,毛细管压力高,侵入的液相很容易被吸附并滞留在毛细管孔隙中,造成水锁损害。水锁损害大大降低了油气的渗透率,造成油气产能降低,严重影响低渗透油气藏的有效勘探与开发。统计资料显示,水锁损害是低渗透油气藏最严重的损害因素之一,损害率一般达70%~90%。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解除低渗透油气藏的水锁损害是实现低渗透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
目前,预防和解除水锁效应常用的方法为加入化学防水锁剂,防水锁剂进入低渗透油气藏后能消除或减轻水侵入地层后造成的流动阻力,使油气比较容易流向井底,恢复低渗透油气藏的渗透率,从而提高油气产量。中国专利文献CN102887974A公开了一种钻井液用防水锁剂及其制备方法,该防水锁剂为包含丙烯酸丁酯(BA)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甲基丙烯酸(MAA)单体、丙烯酰胺(AM)单体和甲基丙烯酸十三氟辛酯(G06B)单体的聚合物。该防水锁剂既有效降低滤液的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气相相对渗透率;对侵入液的排液效果好,有利于近井地层滞留液以排液方式被驱走而更好地解除水锁效应,但甲基丙烯酸十三氟辛酯(G06B)单体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在现场的运用。中国专利文献CN102618224A公开了一种钻井液用防水锁剂,该防水锁剂由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α-烯基磺酸钠或者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助表面活性剂、植物油或矿物油组成。该防水锁剂可以改变岩石界面张力,减小油气流动阻力,从而降低低渗油气层实施钻井作业过程中液相圈闭损害,达到保护储层、提高产量的目的。但碳系表面活性剂防水锁剂普遍存在着表面张力高、难以使储层达到气湿的缺点,且起泡率高,不能满足现场使用要求。
目前,现有的防水锁剂存在成本较高、表面张力高、对低渗透油气藏解除水锁损害效果不佳等不足,不能满足现场使用要求。因此,开发一种新的低渗透油气藏防水锁剂,从而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渗透油气藏防水锁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的防水锁剂可大幅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将岩石表面由强水湿性调控为弱水湿性,有效恢复低渗透油气藏的渗透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渗透油气藏防水锁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三元共聚嵌段硅油10-50%,冰醋酸0.3-1.5%,消泡剂0.1-0.5%,余量为水。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三元共聚嵌段硅油的分子结构由硅氧烷链段、聚醚胺链段和聚醚链段构成,其结构通式如下Ⅰ所示:
式Ⅰ中EO为-CH2CH2O,PO为n为70~150之间的正整数,(x+z):y=1:(0~6.5);所述三元共聚嵌段硅油的数均分子量为7000~15000,为市售产品。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三元共聚嵌段硅油的结构通式中,n为90~110之间的正整数,(x+z):y=1:(2~3);所述三元共聚嵌段硅油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0~12000。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消泡剂为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或正壬醇;所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分子式如下式Ⅱ所示,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数均分子量为6000~20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07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