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驱注入器及使用管柱以及多轮次分层压驱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8605.1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8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罗杨;王宏万;刘海涛;王宁;肖喜龙;孙冰洁;范春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E21B34/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入 使用 管柱 以及 轮次 层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驱注入器及使用管柱以及多轮次分层压驱方法,一种压驱注入器及使用管柱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壁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凹面,所述主体内壁的中部与滑套的外壁滑动连接,所述主体内对应滑套的顶部设置有可溶球,所述滑套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卡槽,其中一个卡槽内卡接有剪钉。本发明中,通过形成多轮次分层压驱方法,实现多轮次分层压驱注入,多轮次压驱注入器内置平衡滑套和压簧复位机构,防止压驱下层时压驱注入器意外开启,多轮次压驱注入器可控开关设计,通过投可溶球与滑套形成密封,在注入压力的作用开启注入通道,解决目前无法多轮次分层压驱的问题,提高储层动用程度,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油藏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采油领域中压驱注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压驱注入器及使用管柱以及多轮次分层压驱方法。
背景技术
低渗透油藏采用水驱开发,受储层物性、注水水质等影响,普遍存在水井“注水压力高、欠注、注不进”、油井“采不出”等问题,导致油水井无法建立有效驱替,产能递减快。针对水驱油藏地层能量补充困难、油井提液提效的需求,把水力压裂与注水结合起来,形成压驱注水技术,利用压裂设备,阶段性进行高压、快速大量注水,增加地层能量,提高生产压差及油井产能;同时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进而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开发技术。
例如中国专利号(CN201810376413.8),一种煤层螺杆注水装置以及注水方法中,利用膨胀封孔胶管实现与注水钻孔间的密封,利用液压驱动注水螺杆运转吸液,推动水沿轴向均匀稳定地运移,持续地向煤层裂隙施加波动水压力,增加煤层的渗透性与注水量,同时利用膨胀胶管封孔回收率高,注水完成后可将装置取出,实现了循环利用,但无法实现多轮次分层压驱的目的,与本发明不同。
例如中国专利号(CN201510343063.1),一种全通径液压驱动分层注液及压裂装置及方法中不需要下放多层管柱,分注明确,从上向下打压,下到需要的注水层,实现多层连接注水,井下注水作业可调,可以关闭,实现分层注水,同时可以合注,但虽能实现分层加注施压,由于因压驱过程中受压过大易导致注入器意外开启,影响压驱效果,与本发明不同。
目前压驱注水技术仅能实现笼统压驱注入,不能实现分层多轮次压驱注水,受储层非均质影响,仅有部分高渗小层动用,储层动用程度低,制约了压驱效果。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驱注入器及使用管柱以及多轮次分层压驱方法,解决目前无法多轮次分层压驱的问题,提高储层动用程度,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油藏采收率。
技术方案:一种压驱注入器,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内壁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凹面,所述主体内壁的中部与滑套的外壁滑动连接,所述主体内对应滑套的顶部设置有可溶球,所述滑套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卡槽,其中一个卡槽内卡接有剪钉,所述剪钉穿过主体,
所述滑套外壁的设置有外扩凸台,所述外扩凸台的上表面与滑套的内壁搭接,所述外扩凸台的下表面设置有压簧,所述有压簧套接在滑套的外表面,所述压簧的底端与下接组件的上表面搭接,
所述下接组件滑动连接在主体内,所述主体内壁的下方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下接组件外壁的上方螺纹连接,所述下接组件外壁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槽。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压驱注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接组件包括下接头,所述下接头外壁的上方与与内螺纹螺纹连接,所述下接头的上表面与压簧的底端搭接,所述下接头设置在主体内,所述下接头外壁的下方设置有外螺纹。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压驱注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大直径注入孔,所述滑套外壁与主体内壁为滑动密封连接。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压驱注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内腔的底部设有扩径段。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压驱注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簧设置在滑套与主体之间的环形空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86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