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复合碳材料及其方法、废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9719.X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9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欢旋;唐俊红;黄进刚;徐少丹;王春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75 | 分类号: | B01J23/75;B01J37/08;C02F1/72;C02F101/30;C02F101/34;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希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金属 有机 骨架 材料 衍生 复合 及其 方法 废水处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复合碳材料及其方法、废水处理方法。本发明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复合碳材料的方法,将六水合硝酸钴、六水合硝酸铜和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溶于有机溶剂中,后于150℃的温度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再冷却,洗涤,干燥,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在600~900℃的温度下充满惰性气体以一定流速的管式炉中进行焙烧;冷却后得到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复合碳材料。本发明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复合碳材料适用于各种有机废水处理,效率高、持久性好、操作方便、环境友好,为处理有毒有害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复合碳 材料及该铜钴复合碳材料的衍生方法,以及将此铜钴复合碳材料应用于废水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其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 广泛存在使得水治理成为世界性难题。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其成分复杂、结构稳定、半衰 期长,传统的微生物、吸附、氧化等物理化学方法难以将其去除。此外,大部分难降解有机 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滞留,从而导致人和动物癌变、畸变及雌性化等。 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快速、无选择性、氧化彻底等特点,对水环境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及高浓 度有机废水等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为解决这一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高 级氧化技术逐渐成为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首选方法。
近年来基于单过氧硫酸氢盐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其氧化能力强、适用pH范围广、操作简 单等优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与研究。采用过渡金属是活化单过氧硫酸氢盐极为有 效的方式。通过分解单过氧硫酸氢盐(Peroxymonosulfate,PMS)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SO4-· 和羟基自由基(·OH),使该体系在酸性至近碱性条件下对有机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s)是一类由无机金属节点和有机桥连配 体通过配位自组装得到的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新型材料。最近研究表明,MOFs作为多相催化 剂在污染环境治理方面表现出了突出的性能,特别是在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方面表现出巨大的 应用前景。
然而采用上述技术处理废水的过程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活化单过氧硫酸氢盐反应体系 中存在钴离子等金属离子的不稳定析出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需进一步增加离子交换、吸附、 沉淀分离等处理工艺,从而增加了处理成本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中国专利申请号 201910988131.8公开了一种基于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配体的铜钴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 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技术方案虽有其优点,但其也存在如下不足: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循环使用过程中催化剂骨架的有机配体坍塌导致体系中的TOC浓度增加,同时增加催化剂的 浓度会导致析出的金属离子浓度超标,尤其是在酸性条件下使用时,金属离子的析出使其催 化性能大大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 复合碳材料及该铜钴复合碳材料的衍生方法,以及将此铜钴复合碳材料应用于废水处理的方 法。
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复合碳材料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反应前驱体的制备:将六水合硝酸钴、六水合硝酸铜和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溶于 N,N-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醇混合溶剂中(优选,两者的体积比为1:1),后在150℃的温度下 进行溶剂热反应(优选,反应时间为24h),再冷却,洗涤,干燥,得到前驱体;
(2)将步骤(1)制得的前驱体在600~900℃的温度下在充满惰性气体以一定流速的管 式炉中进行一定时间的焙烧;冷却后得到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衍生铜钴复合碳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97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