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油的品质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2001.8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8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曹旭妮;胡皓琪;张哲铭;曹清逸;沈袁博;赵雨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G01N30/86;G01N30/06;G01N30/12;G01N30/88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王卫彬;陈卓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油 品质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油的品质分析方法,本发明的植物油的品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动态寻找植物油中的关键特征(且非单一特征)对植物油的品质进行分析,更加准确,且具有普适性,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植物油的品质分析方法可以用于鉴别植物油真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油的品质分析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植物油真伪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为我国所特有。油茶籽油俗称茶油,又名山茶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山茶油营养成分丰富多样,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植物甾醇和角鲨烯等天然活性化合物,具有多种保健功能,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山茶油中不含难以消化吸收的芥酸组分以及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毒素。其中以传统的压榨法提取的山茶油,色清味香,保持着油品的纯天然品质,是一种绿色、保健和高营养的食用油,价格要比其他食用植物油高,这也导致山茶油掺假问题一直较为严重。山茶油掺假主要是在高价山茶油中掺入其他的低价植物油,如玉米油和大豆油。为了保证消费者健康和山茶油在我国油脂市场的良好发展,对山茶油掺伪鉴别势在必行。
目前,山茶油的鉴别主要是通过检测山茶油的质量指标和特征指标进行判断。主要的技术有:
(1)采用常规理化检测技术,只能进行粗略的定性分析,无法对单一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在鉴别是否掺入其他油品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2)脂肪酸是植物油的特征指标之一,在山茶油中掺入其他油品后会改变山茶油本身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山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可区分和鉴别是否掺入其他植物油。但是对于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山茶油比较接近的植物油,很难通过脂肪酸这一特征指标进行掺伪鉴别。
(3)风味物质作为植物油的又一特征指标,也可用于山茶油的掺伪鉴别。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油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从而区分山茶油和其他植物油。但是,风味物质基于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制油工艺,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成分较为复杂,难以准确定量,应用于山茶油的掺伪鉴别有一定的局限性。
(4)除脂肪酸和风味物质外,山茶油中还含有一些特征性物质,如角鲨烯、β-谷甾醇等甾醇类物质。但这些物质在不同工艺制备的山茶油中的含量存在差异,且与部分低价油中的含量相当,因此使得掺伪鉴别受限。
(5)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进行掺伪鉴别具有简便、快速,易于操纵,成本低的优点,也是掺伪技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采用这些光谱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可对谱图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掺伪判断。但是,目前这类方法多半不能鉴别关键营养成分的差异。
从以上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发展的掺伪技术都是从单一特征的入手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与判定,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出现判别误差较大,或是误判,而且掺入量很少时,难以鉴别。寻找掺假鉴别的关键特征是掺假鉴别的技术的关键点之一。然而,不同油品与山茶油的关键特征差别均不相同,这就导致掺假甄别十分困难。
因此,建立一种更准确、普适性更强植物油的品质分析方法,建立植物油营养与风味物质数据库,动态地管理市场植物油品质是未来的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植物油品质分析方法单一且不准确,进一步地,现有的植物油目前发展的鉴别掺伪技术都是从单一特征入手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与判定,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判定不准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油的品质分析方法。本发明的植物油的品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动态寻找植物油中的关键特征(且非单一特征)对植物油的品质进行分析,更加准确,且具有普适性。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鉴别植物油真伪。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20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