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冷器冷却管检漏装置及检漏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61953.X | 申请日: | 2021-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7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周松民;周奋强;陈永伟;俞荣厚;张开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28 | 分类号: | G01M3/28 |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詹权松 |
| 地址: | 409699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冷 冷却管 检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冷器冷却管检漏装置及检漏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冷却管检漏装置检漏速度慢、检漏效果不稳定且不适用于各种冷却管检漏环境的技术问题。它包括一种水冷器冷却管检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软管(3)、分别安装于冷却管两端的进水堵板(1)和出水堵板(2);所述进水堵板(1)上开设有多个组装孔一(4)和多个进水通孔(6),所述进水通孔(6)与冷却管连接的一侧还设有圈槽一(7)。本发明用于水冷器冷却管的检漏,能够适用于设备能不接触水的检漏环境,具有使用方式简单、漏点的检测效率较高的优势,减少了水冷器冷却管检漏花费的人力以及检漏所花费的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漏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水冷器冷却管检漏装置及检漏方法。
背景技术
水冷器在长期的使用中,内部的冷却铜管会受到具有一定压力的水流冲刷,冷却铜管容易局部变薄从而形成漏点。大型的空冷器价格是水冷器的2-3倍,较为高昂,将水冷器更换为空冷器的成本较高,因而查找水冷器中冷却铜管的漏点并对其进行修复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处理方式。
目前,冷却铜管的漏点查找常采用以下的方式:将冷却铜管的一端用带有斜度的实心铜棒堵住冷却器铜管,另一端用带斜度的加水管向冷却铜管内进行充水给压。在对水冷器铜管的修复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这种方法只能对单根铜管进行加压注水的排查,工作效率较低,水冷器内部铜管较多,检漏人员进行排查时工作量较大,若排查时疏漏可能会造成漏检,无法及时修复水冷器的漏点;其次,负责向铜管内充水给压的加水管与冷却器铜管的连接处存在间隙,不能形成密闭的腔室,很难使压力稳定保持在额定压力,当冷却铜管上的漏点较小时,不易被检漏人员发现;同时,通过加水管向冷却器铜管内注入具有压力的水流操作较困难,注水的过程中容易喷溅,导致现有的检漏装置与检漏方法在水冷器附属部件不能沾水的情况下无法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器冷却管检漏装置及检漏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管检漏装置检漏速度慢、检漏效果不稳定且不适用于各种冷却管检漏环境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冷器冷却管检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软管、分别安装于冷却管两端的进水堵板和出水堵板;
所述进水堵板上开设有多个组装孔一和多个进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与冷却管连接的一侧还设有圈槽一;
所述出水堵板上开设有多个组装孔二,所述出水堵板的与冷却管连接的一侧设有多个圈槽二;
所述连接软管的一端与进水通孔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快速接头,所述连接软管沿注水的方向还依次设有阀门和压力表;
所述圈槽一和圈槽二的尺寸与位置均分别与冷却管相匹配,所述圈槽一和圈槽二内均分别设有尺寸匹配的垫圈。
可选或优选地,多个所述组装孔一与组装孔二分别与冷却管两端固定管板上的螺栓孔相匹配。
可选或优选地,所述进水堵板与出水堵板的尺寸均与水冷器的固定管板相匹配。
可选或优选地,所述进水通孔内设有螺纹,所述连接软管与进水通孔连接的一端也设有螺纹,所述进水通孔与连接软管通过螺纹结构连接。
可选或优选地,所述进水堵板和出水堵板的厚度均为15-25mm。
可选或优选地,所述连接软管的长度在0.3-0.5m。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水冷器冷却管检漏装置的检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
S1.安装检漏装置,将连接软管安装于进水通孔,并分别将进水堵板和出水堵板通过组装孔一和组装孔二分别安装在水冷器冷却管两端的固定管板上。
S2.加压注水,将连接软管上的阀门打开,将快速接头与水源连接,向水冷器冷却管内加压注水,当连接软管上的压力表数值在0.4-0.6Mpa时,关闭阀门开关,取下快速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19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