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单体的回收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6805.0 | 申请日: | 2021-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15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炉青;肖正光;窦志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17/38 | 分类号: | C07C17/38;C07C17/395;C07C21/18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 氯乙烯 单体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单体的回收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洗涤塔缓冲罐、一级膜式压缩机、一级膜式压缩机缓冲罐、碱洗塔、水洗塔、水洗塔缓冲罐、硫酸干燥塔、硫酸干燥塔缓冲罐、二级模式压缩机、二级压缩机缓冲罐、单体回收冷凝器、回收单体计量槽;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塔釜、类旋风分离器结构的进气口、板式洗涤塔、丝网除雾器、进水口及分布装置,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碱洗塔、水洗塔和硫酸干燥塔分别连接液体循环泵。利用本发明装置回收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单体,既能保证回收质量,又解决了装置运行存在的安全隐患,工艺先进、设备简单、易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单体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单体的回收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三氟氯乙烯是最早研发并商品化的含氟聚合物,由三氟氯乙烯经自由基聚合(以过氧化物作引发剂或氧化还原体系引发)而生成,目前可采用悬浮聚合、溶液聚合以及乳液聚合等方法制备。由于聚三氟氯乙烯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电气阻隔性能和耐候性,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电子信息、化工、制药、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目前国内聚三氟氯乙烯树脂主要采用悬浮法进行生产,其生产工艺为:在带有搅拌器的聚合釜中,三氟氯乙烯单体呈微滴状悬浮分散于水相中,而加入的油溶性引发剂则溶于单体中,聚合反应就在这些微滴中进行,为了保证这些微滴在水中呈珠状分散,需要加入悬浮稳定剂,聚合反应完成后,未反应完全的三氟氯乙烯单体进入单体回收系统,生成的聚三氟氯乙烯树脂进入捣洗釜,经过捣碎、水洗、脱水及干燥等工序处理后即得到成品聚三氟氯乙烯树脂。
在悬浮聚合法生产聚三氟氯乙烯的工艺中,三氟氯乙烯单体转化率一般控制在80%~85%。未聚合的三氟氯乙烯单体泄压气化后需较大容器存放,由于自压出料,常常在出料后期压力持续不降,造成聚合釜中残存余料,若将未聚合气体排入大气中,不仅浪费贵重的三氟氯乙烯单体,还会造成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并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氟氯乙烯回收单体精制技术是各聚三氟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长期以来重点攻关的课题。
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回收工艺技术不仅影响到装置的生产能力、单体回收率,还会影响到聚三氟氯乙烯的质量和装置运行的成本。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回收技术的报道。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单体中主要含有夹带的雾沫、聚三氟氯乙烯颗粒、含有引发剂和活性自由基,如果不分别加以处理,会在回收系统中易造成三氟氯乙烯单体的自聚,堵塞设备和管路,会缩短设备运行周期,进而影响生产,同时也无法保证回收单体的质量,并影响后续生产的聚三氟氯乙烯质量,而且还会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单体的回收装置及方法,解决了生产聚三氟氯乙烯过程中未聚合三氟氯乙烯的回收问题,既保证了回收三氟氯乙烯的质量,又解决了装置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保证回收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未聚合三氟氯乙烯单体的回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洗涤塔缓冲罐、一级膜式压缩机、一级膜式压缩机缓冲罐、碱洗塔、水洗塔、水洗塔缓冲罐、硫酸干燥塔、硫酸干燥塔缓冲罐、二级膜式压缩机、二级膜式压缩机缓冲罐、单体回收冷凝器、回收单体计量槽;
所述的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塔釜、类旋风分离器结构的进气口、板式洗涤塔、丝网除雾器、进水口及分布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连接有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循环水泵;所述的碱洗塔连接有碱洗塔碱液循环泵,水洗塔连接有水洗塔循环泵,硫酸干燥塔连接有硫酸干燥塔硫酸循环泵。
进一步地,所述的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循环水泵一端连接聚三氟氯乙烯粉尘洗涤塔中的循环水进水口及分布装置,一端连接塔釜底部的循环水出水口;所述的循环水进水口及分布装置位于板式洗涤塔和丝网除雾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碱洗塔、水洗塔和硫酸干燥塔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塔釜,进气口,填料和丝网除雾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68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