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3501.9 | 申请日: | 202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1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靳少华;鲍元野;曾伟;王磊;赵欣;黎雷;魏志涛;李凤闯;黎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7/20 | 分类号: | C07C37/20;C07C37/84;C07C3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羟基 苯基 乙烷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4‑羟基苯乙酮和苯酚为原料,以酸为催化剂,并添加弱碱性的含氮化合物为助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制备得到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本发明通过在反应过程中添加少量具有弱碱性的含氮化合物可以提高4‑羟基苯乙酮的转化率,即使在苯酚用量仅略高于理论需求量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显著降低了苯酚原料用量,极大的降低了后处理的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方法,属于有机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THPE)作为典型的三官能团酚类化合物,被广泛用作多种聚合物的交联剂、支化剂,亦可作为制备抗氧剂的中间体。结构中引入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聚合物可提高诸多重要性能,如耐溶剂性、耐热性、硬度以及黏结性等,引入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超支化聚合物可拓展其应用领域。
通常以4-羟基苯乙酮和苯酚在酸性条件下制得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已报道的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方法中副产物双酚含量高,且提纯方法复杂,从而导致总收率较低。
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合成过程中主副反应如下:
主反应:
副反应:
专利CN1053918A中报道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合成问题之一是产率较低,只有70-80%。产物中包含杂质有异-THPE,1,1-双(羟苯基)乙烷异构体,苯酚,4-羟基苯乙酮,氯化物等。由于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后处理过程异常复杂,如何从源头降低杂质含量是优化生产工艺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专利CN105541561A中报道使用浓盐酸、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硫化锌或氯化锌作为助催化剂,收率有所提高,但苯酚用量是4-羟基苯乙酮的5~20倍,并没有解决苯酚用量过大的问题,并且该专利方法中引入了锌盐,后续产品中会残留少量锌离子,影响产品品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在制备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过程中发现,通常采用的以4-羟基苯乙酮和苯酚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的制备工艺,需要添加远超过反应需求量的苯酚,以保证4-羟基苯乙酮的转化率。苯酚用量不足则副产物双酚即1,1-双(羟苯基)乙烷含量提高,苯酚用量过大则体系内残留苯酚又会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分离难度的提高。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本发明意外的发现,通过在反应过程中添加少量具有弱碱性的含氮化合物可以提高4-羟基苯乙酮的转化率,即使在苯酚用量仅略高于理论需求量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显著降低了苯酚原料用量,极大的降低了后处理的难度。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4-羟基苯乙酮和苯酚为原料,以酸为催化剂,并添加弱碱性的含氮化合物为助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制备得到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
进一步地,所述酸为催化剂,可以为无机酸或有机酸,选自甲基磺酸、对甲基苯磺酸、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浓磷酸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甲基磺酸和/或对甲基苯磺酸。
进一步地,所述弱碱性的含氮化合物选自pKb值为0.1~10的含氮化合物,优选咪唑类、醇胺类、吡啶类、苯胺类含氮化合物,更优选为N-甲基咪唑、苯胺、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三辛铵、4-二甲氨基吡啶、三乙醇胺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最优选为4-二甲氨基吡啶和/或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35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