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烟气中砷、硒、铅脱除的复合静电除尘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2927.2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1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吴江;张琪林;邬宇;吴彪;何平;王星博;洪剑东;沈鹏;张博文;李帅;孙宁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C3/017 | 分类号: | B03C3/017;B03C3/76;B01D53/64;B01D53/78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晓东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烟气 脱除 复合 静电 除尘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烟气中砷、硒、铅脱除的复合静电除尘的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进气风扇以及设置在壳体下端的排料口;喷射组件,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电极柱、设置在壳体内的雾化喷头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超声波振荡器;以及,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活性炭过滤网,烟气首先经过第一列阴极管,使得烟气中的颗粒物带电,当烟气经过第二列的阳极管时被吸附在阳极管上,之后烟气继续流动,经过第三列阴极管带电,之后再次在第四列阳极管上富集起来,在静电除尘区的中间部分设置一台超声振动器,用于将富集在阳极管上的灰尘震落在下方的灰斗中,然后在另一个壳体内设有雾化喷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静电除尘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烟气中砷、硒、铅脱除的复合静电除尘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耗国,目前煤炭占据我国能源格局的其56%左右,其中火力发电是中国的煤炭消耗大户,燃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SOx和NOx等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重金属污染物随烟气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其中就包括砷硒铅等重金属污染物,其中国标(GB13223-2011)中将Hg的排放浓度限制0.03mg/m3,美国对现有燃煤机组污染物替代排放指标为砷(As)0.473mg/GJ、9.072mg/MWh,硒(Se)2.15mg/GJ、27.216mg/MWh,铅(Pb)0.516mg/GJ、9.072mg/MWh。其中mg/GJ基于燃料输入热量计算,mg/MWh基于电力总输出计算。这些重金属污染物将会富集在一些细微颗粒物上,长期存在于大气层中,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就会随着生物链的传播最终影响到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安全。
我国现有的电厂主要的除尘设备就是静电除尘器,这种设备会对燃煤烟气中产生的颗粒物进行捕获,从而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现有的除尘技术还未对烟气中的砷硒铅等重金属有一个有效的捕集,缺少一个重金属脱除的完善方案。
现有的静电除尘器都是在除尘器外壳内部设置阴极线和阳极板,这两者之间形成强电场,当工业尾气经过该强电场时,由于受到高压静电场的库仑力作用,其中的颗粒物就会带电荷,从而形成高粘附性颗粒物吸附在阳极板上,从而使得颗粒物被收集起来,然后经过阳极板上方的水流冲洗作用使得尾气中的颗粒物收集下方的集尘器中,达到工业尾气除尘净化的目的。但是由于烟气中存在着大量砷硒铅等重金属污染物,现有的WESP设备无法有效的从烟气中脱除砷硒铅,而且流程单一,不能实现分级处理,且其对细颗粒中重金属脱除效率不高,这些重金属随着烟气排放可能会随着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从而产生重大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用于烟气中砷、硒、铅脱除的复合静电除尘的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烟气中砷、硒、铅脱除的复合静电除尘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烟气中砷、硒、铅脱除的复合静电除尘的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进气风扇以及设置在壳体下端的排料口;喷射组件,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电极柱、设置在壳体内的雾化喷头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超声波振荡器;以及,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活性炭过滤网。
作为本发明所述用于烟气中砷、硒、铅脱除的复合静电除尘的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开设在外壳体内的存储腔、设置在存储腔上壁处的上地板以及设置在存储腔下壁处的下底板,所述电极柱设置在上地板和下底板之间,所述下底板上开设有与排料口连通的连通孔,其中,两个所述壳体之间设有连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大学,未经上海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29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