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识别的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42079.5 | 申请日: | 202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63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仲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仲川 |
主分类号: | G06K7/14 | 分类号: | G06K7/14;G06V30/224;G06K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识别 方法 系统 | ||
一种无人机识别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涉及无人机领域和安全管理领域,特别涉及利用无人机特定标志识别无人机身份的方法和系统。随着无人机保有量日益增长,无人机已经成为继传统通用航空器之后,我国低空空域的主要使用者。但由于其“低慢小”的特点,无人机飞行的监视就成为我国低空空域监视的主要难题。当监视区域内存在违规无人机(或合规无人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对无人机的身份进行识别,从而实现合理管控。本发明通过在无人机表面增加承载有设定信息的特定标志,可以在实际运行环境中,观测端通过对特定标志的信息识别,可以获取无人机身份信息(直接获取,或通过预先设定信息的查询对比获取),有助于无人机的空中运行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领域,特别涉及利用无人机特定标志识别无人机身份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实际上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
无人机系统(UAS,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也称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是指一架无人机、相关的遥控站、所需的指令与控制数据链路以及批准的型号设计规定的任何其他部件组成的系统。简单说就是飞机加上遥控设备。
当前无人机的市场和应用在蓬勃发展,预计到2025年,无人机产值达到1800亿元,保持年均增速25%以上。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起来。由于无人机具有成本较低、无人员伤亡风险、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产业应用不断出现,如空中拍摄、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已经大范围地使用无人机代替传统的通用航空器从事相关作业活动。随着无人机保有量日益增长,普及度的逐渐提升,无人机已经成为继传统通用航空器之后,我国低空空域的主要使用者。但由于其“低慢小”(低空慢速小型飞行器)的特点,难以被雷达发现,对于无人机飞行的监视就成为低空空域监视的主要难题。
对于无人机飞行管控,在部分敏感地区或大型人群聚集活动区域,经常设置禁飞/限飞区。
禁飞区即禁止无人机飞行的区域,无人机不得在该区域内起飞,也不得由其他区域飞入禁飞区。
限飞区则对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有一定的限制,在该区域内飞行的无人机必须遵守相应的限制规定。
当在禁限区域发现无人机非法飞行时,现有无人机干扰器产品,可以通过压制无人机和遥控器之间的通讯,扰乱GPS导航系统,迫使无人机悬停、自动降落或将其驱离,从而保障低空空域安全。
但当区域内同时存在合法飞行无人机的情况下,则需要对无人机的身份进行识别,从而确定飞行行为是否符合规定,实现合理管控。
在工信部发布的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有关无人机识别的内容:
第六条,民用无人机应当具有唯一产品识别码。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民用无人机唯一产品识别码相关标准和规定。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编制并在民用无人机上使用识别码。
生产企业应当将民用无人机产品识别码写入民用无人机不可擦除的芯片存储区,并在机体、外包装上标明。
第八条,微型无人机应当能够在飞行过程中通过wifi、蓝牙等方式,自动广播其产品识别码和飞行状态信息,以便在飞行过程中易于被其他设备发现和识别。
但在实际运用中,当无人机的实用环境为空中时,存在无人机产品识别码难以识别的实际问题:
例如部分型号的无人机识别码位于机身电池仓内/云台轴,WIFI/蓝牙等通信方式容易收到干扰,而且还需要连接过程,不易被其他设备发现和识别,当多无人机共存时,信号归属不明确,容易产生混淆。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仲川,未经仲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20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皮肤营养液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车对车充电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