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鲜花桂花精油窨制花茶的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34052.1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8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肖筠;林园春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拓普香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商祥淑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鲜花 桂花 精油 花茶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鲜花桂花精油窨制花茶的工艺,具体涉及茶叶加工领域,包括准备原料、预处理、制作花胚、制备茶胚和窨制的步骤制备。本发明通过食用盐和食用碱对花朵的预加工,先将鲜花制备成花胚,通过饱和食盐溶液对鲜花的浸泡,可率先对花瓣内水分进行浸出效果,且对细胞壁做出一定的破壁效果,此后采用食用碱溶液对鲜花进行再加工,对花瓣中的草酸进行一定的中和,避免制得的花茶口感酸涩度,此后采用冷处理方式进行干燥,从而大大减短传统窨制时长,最大限度的将茶叶和花朵特有清香和营养成分窨制到成品茶当中,缩短了传统高温干燥的方式,以确保制得花茶中的花朵完整性,制得的花茶在饮用时去除茶汤的酸涩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鲜花桂花精油窨制花茶的工艺。
背景技术
花茶窨制(薰制)是将鲜花与茶叶拌和,在静止状态下茶叶缓慢吸收花香,然后除去花朵,将茶叶烘干而成为花茶。花茶加工是利用鲜花吐香和茶叶吸香两个特性,一吐一吸,茶味花香水乳交融,这是窨制工艺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适用掌握这两个特性,方能加工出优质花茶;鲜花吐香和茶叶吸香是缓慢进行的,因此花茶窨制时间较长,操作有明显间歇性,其窨前容后的工序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如茉莉花茶开窨时间一到,必须争取在1小时内完成拌和窨花打囤工作。窨花如救火,大型花茶厂在伏花高峰期,千百担茶要在短时内完成,负担是很重的。窨花完成后,还必须在3小时内及时出花烘干,这给机械化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往往出花、烘干不及时,使花茶带有闷热味。因此当前仅有少数几个大型花茶厂实现拌和、窨花、通花、出花、烘干等工序的机械连续生产,大多数中小型花茶厂,除出花后用烘干机操作外,仍以手工作业为主。
市面上的窨制花茶多种多样,虽然市面上因配料制备方法的不同之处,各类花茶的口感均有一定的差别,无额外调味料添加的花茶在饮用时,多会在口感上偏酸涩感,从而影响进食者的饮用口感,而往外添加蜂蜜、砂糖邓调料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缓解该酸涩感,但在饮用时又会丢失一部分原本窨制花茶的香味口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鲜花桂花精油窨制花茶的工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窨制花茶的饮用口感,使其受众人群面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鲜花桂花精油窨制花茶的工艺,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S1、准备原料:按重量份数比例准备以下原料:玫瑰花80-120份、金银花10-15份、成品茶25-30份、蔷薇花15-20份、桂花精油2-3份,然后按重量份数比例准备以下辅料:食用盐(NaCl)20-30份、食用碱(NaCO3)6-8份,剩余为水;
S2、预处理:
S2.1:将食用盐溶于水配制饱和食盐溶液,并将步骤S1中的玫瑰花、金银花和蔷薇花摘蒂后依次没入配制成的饱和食盐溶液的液面下,静置1.5-2min后捞出用清水浸泡;
S2.2:将食用碱与水以质量比为1:80-100的比例配制食用碱溶液,将步骤S2.1中处理后的花朵没入食用碱溶液中静置2.5-3min,取出后在阴凉处沥水放置;
S3、制作花胚:
S3.1、冷处理:将步骤S2预处理后的花料放入-10~-20℃的环境下冷冻3-4h;
S3.2、等阶冷干燥:将步骤S3.1中冷处理后的花料以5℃/次的温差逐次提升温度静置干燥,单次静置时长设置为18-20h,直至花料水分含量达标得到花胚;
S4、制备茶胚:
S4.1、干燥:将购得的成品茶除杂后投入烘干机中,低温烘焙干燥,得到茶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拓普香料有限公司,未经桂林拓普香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40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精雕机的结构
- 下一篇:一种提高螺旋藻多糖活性的方法及螺旋藻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