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废弃物多元化利用制备稻虾共作专用功能肥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33961.3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2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徐荣;王守红;韩光明;寇祥明;张家宏;杨婷;吴雷明;张诚信;马林杰;毕建花;唐鹤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40 | 分类号: | C05G3/40;C05G5/12;C05F17/0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春光 |
地址: | 22500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废弃物 多元化 利用 制备 稻虾共作 专用 功能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废弃物多元化利用制备稻虾共作专用功能肥的方法,稻虾共作专用功能肥,主要通过稻田废弃物高效肥料化利用,满足由于稻虾田特殊生产过程及水分管理模式所致特征性养分缺乏问题,并缓解稻田废弃物无序资源化利用所致稻虾共作生产安全问题,控制生产成本。其主要通过稻秸秆等安全性就较高废弃物快速高效腐解,提升保肥和供肥能力;通过稻秸秆、稻壳等废弃物燃烧剩余物‑碳渣的多孔吸附特性,高分子氨基酸、植物蛋白等助剂的螯合特性等综合实现部分氮肥缓释,以满足稻虾共作过程水稻穗肥需求,有助于稻虾提质稳产目标的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废弃物多元化利用制备稻虾共作专用功能肥的方法,为一种通过稻田废弃物多方向资源化处置,专性优化稻虾共作过程土壤供肥功能,实现稻虾生态种养过程物质养分高效循环的相关技术,属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稻虾种养模式供肥技术交叉领域。
背景技术
“稻虾(克氏原螯虾(以下简称“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一举多赢”的目标,有效提高了农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已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稻作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虾”共作过程是“稻虾”种养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水稻插秧前投放规格虾苗(3-5g/尾),水稻生育期间陆续收获成虾。该模式可大幅缓解市场销售旺季“求大于供”局面,有效提升模式综合效益。随着稻虾模式不断发展,生产实践中存在“养分特征性缺失”和“资源闲置性浪费”两种问题。
一、稻虾种养模式及其特殊水分管理模式所致“养分特征性缺失”问题;
为提升小龙虾养殖效果,稻虾共作过程中,畦面常采取淹育方式进行水分管理(长期保持20cm水位),直接影响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其主要表现为:
(1)土壤潜育化风险加深,不利于根系生长,影响养分吸收效率;
(2)诸如硝氮等易流失土壤养分风险增加,影响养分有效供给过程;
(3)避逆特性致使淹水管理方式下的水稻株高增加,硅、钾等功能元素有效性随着共作周期延长而下降,倒伏风险增加,无助于水稻稳产目标实现。
目前,“稻虾”专用肥料产品种类繁多,以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模式为主,此种方式主要考虑小龙虾生产安全性和稻米品质。但在生产实际中,存在如下问题:
(1)稻虾肥有机组分大都采用重金属风险较小的食品下脚料等来源制备,其分布具备一定地域性,导致购置成本较高;
(2)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该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影响研究刚起步,功能性养分供应不足等问题尚未得到重视;
(3)考虑小龙虾养殖过程,稻虾共作过程中穗肥施用大多省略,不利于水稻产量稳定性。
总之,目前市场销售的稻虾专用肥产品种类较多,但针对性较强的相关产品市场鲜见。
二、稻虾种养模式作物废弃物资源低效利用所致“资源闲置性浪费”;
稻虾种养模式运行过程中,稻秸秆作为产量最高的有机废弃物,如何实现其资源化有效利用,事关模式可持续发展目标。秸秆还田有助于培肥土壤,保障水稻稳产目标实现,但在该模式中,秸秆全量还田常常导致稻后水体环境恶化,影响翌年稻前虾苗、稻前成虾养殖效果。
通过秸秆为主稻田废弃物“适度还田肥料利用”与“适量收获碳化利用”相结合:
(1)有助于通过有效肥水,控制水体过瘦所致青苔高发问题,保证小龙虾养殖效果;
(2)将秸秆与稻壳等稻田废弃物通过粉碎破壁+好氧堆肥过程,促进有机组分矿化和腐解程度,提升稻季土壤养分供给和保肥能力;
(3)稻田废弃物为主有机组分的农用重金属风险较低,廉价易得,有助于控制专用肥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339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