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面料试验后损失评估的压力罐测试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17363.7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5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明;曹一鸣;田军;姚之凤;孙萌;李承飞;张文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G01M3/32;G01N3/56;G01N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慧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55 | 代理人: | 戴丽伟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面料 试验 损失 评估 压力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面料试验后损失评估的压力罐测试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压力罐、样品夹持装置、真空开关阀、真空泵和压力表;所述样品夹持装置固定于所述压力罐的开口上方,所述压力罐的底部侧面开口通过管路连接一个三通,所述三通的一端连接所述真空开关阀,并通过管路连接到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真空开关阀的开关切换来进行压力罐抽真空和停止抽真空保持密闭等两个状态的切换,所述三通的另一端所述压力表,用于监测所述压力罐内部压力变化。本发明将样品夹持固定在压力罐的开口上方,可通过抽真空后观察记录压力罐的压力变化的方式来对样品的防护性能进行评估,提升了测试准确度和精度,并且扩大了评估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测试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涂敷或覆膜防护服装面料耐磨损和耐屈挠试验后损失评估的压力罐测试装置及相应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防护服装面料按照标准方法经过一定强度和次数的耐磨损试验后,或者经过一定强度和次数的耐屈挠试验后,需要对经过磨损和屈挠后服装面料的结构破坏和功能损伤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现有评估方法主要靠测试人员肉眼观察服装面料的损伤情况(纱线断裂及其根数、表面绒毛露底、孔径达到0.5mm,等等)来进行定性判别和评价,评判结果受到测试人员个人身体素质和经验的影响较大。虽然可以借助显微和放大设备并借助测试人员经验,可以较大提高评判结果准确性,但是仍然受限于个人经验,并且无法对表面虽然无上述明细破坏情况但其穿着和防护功能丧失和明显降低的情况。
另外一种可用来判别和评价的方法是静水压法。将经过标准方法磨损或屈挠后的面料,覆盖加载固定在静水压测试装置受压力一侧。在标准大气压下,按一定加压速度((0.98±0.05)kPa/min),给受压一侧内部充水加压,同时测试人员肉眼观察面料受压的另外一侧是否有三处渗出的水珠形成。此种方法一方面仍然受到测试人员肉眼观察能力及其经验的影响。但是此种方法更为重要的局限在于,由于必须形成三处水珠渗出的情况才可以进行判定,因此多数情况下要求被测试面料在耐磨损或耐屈挠之前必须满足一定的静水压力条件(如大于200mm的静水压),才能对面料耐磨损或耐屈挠之前和之后的面料进行区别明显的对比和判定评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涂敷或覆膜防护服装面料耐磨损和耐屈挠试验后损失评估的压力罐测试装置及相应的测试方法,一方面避免了上述表观观察评估法和静水压法两种方法受测试人员主管因素影响较大的影响,提升了测试准确度和精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静水压法无法测试小于200mm静水压的面料,扩大了评估的适用范围。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面料试验后损失评估的压力罐测试装置,包括:压力罐、样品夹持装置、真空开关阀、真空泵和压力表;所述样品夹持装置固定于所述压力罐的开口上方,所述压力罐的底部侧面开口通过管路连接一个三通,所述三通的一端连接所述真空开关阀,并通过管路连接到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真空开关阀的开关切换来进行压力罐抽真空和停止抽真空保持密闭等两个状态的切换,所述三通的另一端所述压力表,用于监测所述压力罐内部压力变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该装置还包括计时器,所述计时器与所述压力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压力表输出的信号。
进一步,所述样品夹持装置包括样品上垫片、样品下垫片和紧固部件,所述压力罐的顶部开口带有向外扩展的平台,所述压力罐的开口及平台、样品下垫片、样品、样品上垫片和紧固部件从下到上依次组装固定。
进一步,该装置还包括气密性检查板,所述压力罐的开口及平台、样品下垫片、气密性检查板、样品上垫片和紧固部件从下到上依次组装固定。
进一步,所述紧固部件为固定片,所述固定片通过压紧螺丝与所述压力罐开口的平台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73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升分支器应用水深的海底光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尾气燃烧型烘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