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9342.0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8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孙梨宗;台培东;原红红;何蕾;薛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10 | 分类号: | A01G2/10;A01G22/05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高笑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作物 可食用 部位 cd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的方法。以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为砧木,以茄类作物为接穗进行嫁接,进而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与接穗自根作物相比,以野生茄托鲁巴姆为砧木的嫁接茄属作物可食部位的镉含量减少率可达50%~80%,且不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本发明将嫁接技术应用于阻控农产品的重金属富集,为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重金属污染是当前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农田土壤Cd污染,导致大量的农产品镉含量超标,品质下降。鉴于国家的耕地红线保护政策和粮食安全的压力,不可能将所有遭受污染的耕地变更土地利用方式,改作它用。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污染农田土壤的处置方针依然是“带病上岗”,继续农用。
目前,常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如物理法(如客土)、化学法(如化学固定或淋洗)或生物法(如超积累植物修复)等,或多或少都存在局限和不足:物理和化学法成本高,环境扰动大;生物法修复周期漫长,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针对目前绝大部分耕地仍为危害较轻的中轻微污染的现状,研究如何阻断或减少土壤Cd向作物可食器官的运输和累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于大面积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安全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嫁接是园艺学上一种常规的植物繁殖方法,是将植物体的一部分固定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其组织相互愈合成为一个完整植株的过程。嫁接技术在农作物增产、抗病及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已有长期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的嫁接方式可以影响作物地上部分对重金属的吸收及转运,在黄瓜、南瓜和西红柿等嫁接作物的Cd富集性状均有所改变。可以看出,嫁接技术很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和安全利用技术。但是何种作物间具有相互作用并不可预期获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可在大规模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上种植出合格的农产品,进而提供了一种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Cd含量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的方法,以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为砧木,以茄类作物为接穗进行嫁接,进而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
所述茄类作物为栽培茄,栽培茄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茄(Solanummelongena)、辣椒(Capsicum annuum L.)。
具体为:
(1)选择砧木和接穗:以野生茄托鲁巴姆为砧木,以栽培茄类作物为接穗;
(2)育苗:将砧木种子和接穗种子播种育苗,待野生茄托鲁巴姆幼苗长至5~6叶龄,接穗作物幼苗子叶期时,准备嫁接;
(3)嫁接: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
(4)嫁接后管理,待缓苗后的嫁接苗具有Cd低富集特性,可移栽至Cd污染土壤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收获的果实Cd含量显著降低,即实现降低茄类作物可食用部位镉(Cd)含量。
所述步骤(3)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时将砧木上方的2~3片真叶切下,留2片真叶,用刀片在断茎顶端自上而下垂直切一刀,切口深1.0~1.5厘米,接穗留2~3片真叶,削成楔形,楔形长度为1.0~1.5厘米,将接穗插入砧木的劈口,使其充分结合,再用嫁接夹固定。
所述步骤(3)育苗方法,野生茄托鲁巴姆砧木比接穗早播种30天。
所述步骤(4)待嫁接后嫁接苗放入遮光棚中,进行保温保湿培养,每天中午在遮光棚的地面撒水以保持湿度,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5%,避光,缓苗一周后,进行正常的育苗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93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