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金属颅骨修复网状植入物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06037.6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6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鲁宁;姚生莲;唐蕴知;邬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0 | 分类号: | A61F2/00;A61F2/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朱艳华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金属 颅骨 修复 网状 植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降解金属颅骨修复网状植入物,包括:桥线结构,用于实现在应力作用下的面内拉伸或者压缩的形变;岛状结构,用于实现在垂直于网状植入物方向的面外变形,从而形成网兜结构;多个所述桥线结构相互连接后,绕设于岛状结构周侧并与岛状结构相连,形成网状支架;多个网状支架相互连接组成网状植入物,本发明可以在植入后适应颅内压变化,在儿童发育过程产生自适应变形、持续提供稳定力学支撑,避免与颅骨贴附不紧密、移位,以解决常规颅骨修复装置适应性差等问题;保证可降解支架在完全降解之前不会出现因为结构的破坏而失去了对于植入区域的力学支撑作用,或者在降解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脱落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颅骨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降解金属颅骨修复网状植入物。
【背景技术】
颅骨缺损存在于多种临床情况,如创伤、发育畸形、肿瘤切除等。颅脑外伤造成的颅骨缺损人数高达100-200/10万人,死亡率和致残率居所有类型创伤第一。患者不仅需要面对外观上的畸形,还要面对心理不安和恐惧。修复骨骼的机械完整性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所应用的颅骨修补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生物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大类。天然生物材料来源于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异体骨,因其分别存在取材有限、免疫排异反应、感染风险等不足,因此仅限用于颅骨小面积缺损的“填充式”移植。
因此,目前在临床上针对颅骨缺损的修复主要采用惰性金属钛及其合金作为颅骨修复网的支架材料,该材料作为骨科植入物的最常用的金属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和力学性能较高的特点。近些年来临床上也开发出针对复杂结构的区域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备出的聚醚醚酮及其增强的复合物(PEEK)颅骨修复支架,该类材料相对于钛及其合金具有更低的密度,不影响显影检测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力学支撑能力。
但是以上主要的颅骨修复支架材料都具有不可降解的问题,颅骨缺损虽然由于损伤面积比较大造成了其再生的困难,而不可降解的支架一直在损伤区域不仅存在引发疼痛和感染的风险,还会占位损伤区域影响颅骨的修复再生。为了能够促进颅骨的修复再生,目前一些研究团队开发出高分子的颅骨修复支架,但是其力学支撑能力较弱,对颅骨的再生促进作用受限。可降解金属支架不仅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为颅骨缺损提供一个良好的力学支撑作用,而且降解产生的离子还具有促进成骨或者抗菌的效果。因此,可降解金属支架在颅骨缺损的修复和治疗中具有极大应用开发前景。尤其是针对一些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颅骨缺损,可降解金属支架的良好力学支撑作用和可降解特性就更能够体现其优势。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可降解金属颅骨修复网状植入物来应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以解决或减轻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颅骨缺损,尤其是针对植入后颅骨变形比较大的小儿颅骨缺损情况,提供了一种可降解金属颅骨修复网状植入物,可以在植入后适应颅内压变化,在儿童发育过程产生自适应变形、持续提供稳定力学支撑,避免与颅骨贴附不紧密、移位,以解决常规颅骨修复装置适应性差等问题;区别于临床上使用的不可降解支架,可降解支架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对降解速度的促进作用和网状支架的维持问题,保证可降解支架在完全降解之前不会出现因为结构的破坏而失去了对于植入区域的力学支撑作用,或者在降解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脱落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降解金属颅骨修复网状植入物,所述网状植入物包括:
桥线结构,用于实现在应力作用下的面内拉伸或者压缩的形变;
岛状结构,用于实现在垂直于网状植入物方向的面外变形,从而形成网兜结构;
多个所述桥线结构相互连接后,绕设于岛状结构周侧并与岛状结构相连,形成网状支架;
多个网状支架相互连接组成网状植入物。
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桥线结构包括桥线弧形单元、桥线并列单元和两个桥线节点单元,两个桥线节点单元分别设置在桥线弧线单元两端,所述桥线并列单元两端连接在桥线弧形单元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60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