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电导率Si/C纳米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03747.3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13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余佳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10/0525;C23C14/35;D01D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兰岚 |
地址: | 432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导率 si 纳米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电导率Si/C纳米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碳源和硅源按1~24:1的质量比溶解于溶剂中,经搅拌得到预溶液;其次,将预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预产物;再次,将所述预产物依次经过干燥、固化和煅烧操作,得到Si/C纳米膜;最后,将上述Si/C纳米膜进行真空镀膜,镀一层导电层,即得到高电导率Si/C纳米膜。本发明所制得的高电导率Si/C纳米膜作为锂电负极材料应用时,不仅体现出优异的导电性能,还能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能够更好的满足纯电动车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Si/C纳米膜制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电导率Si/C纳米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被逐渐突破,纯电动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相比于传统的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理论储锂容量为372mA·h·g-1),硅负极材料因具有绝对的容量优势(4200mA·h·g-1),是最具有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电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由于硅负极材料具有循环寿命较差的缺陷,其商业化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静电纺丝法因可制备出自支撑性好、核壳结构的纳米纤维而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方法制备的电极材料相比,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电极材料因不需要使用铜作为集流体,不仅使整体能量密度得到大幅提升,而且有助于缓解体积膨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锂电池的循环性能。然而,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得到的Si/C纳米纤维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由于碳材料的电导率(2.5~10S/cm)远低于铜材料的电导率(5.7×105S/cm),导致Si/C纳米纤维的电导率偏低,由Si/C纳米纤维制得的电极片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时,其倍率性能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硅与有机溶剂的相容性不好,导致硅材料很容易沉积、粘附甚至暴露在碳纤维的表面,静电纺丝法制备的Si/C纳米纤维难以实现对硅材料的完美包覆,该方法制备的纳米膜用作电极负极材料时,其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提升效果仍不理想。
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Si/C纳米纤维的电导率,并进一步提高该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对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提升效果,使其更好的满足纯电动汽车电池的应用需求,是研发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电导率Si/C纳米膜的制备方法,以及该高电导率Si/C纳米膜在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上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电导率Si/C纳米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碳源和硅源按1~24:1的质量比溶解于溶剂中,经搅拌得到预溶液;
S2、将所述预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预产物;
S3、将所述预产物依次经过干燥、固化和煅烧操作,得到Si/C纳米膜;
S4、将步骤S3所制得的Si/C纳米膜真空镀膜,镀一层导电层,即得到高电导率 Si/C纳米膜。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碳源为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所述硅源为粒径20~50nm的纳米硅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碳源为聚丙烯腈,聚丙烯腈与纳米硅粉的质量比为4~16:1,所述溶剂为氮氮二甲基甲酰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碳源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聚乙烯醇与纳米硅粉的质量比为8:1,所述溶剂为纯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步骤S1中,搅拌温度为25℃,搅拌时间为10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程学院,未经湖北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37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泡桐染色体倍性的快速鉴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呼吸内科医疗用品承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