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CD3蛋白单克隆抗体及其细胞株、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03268.1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4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杨清海;陈惠玲;王小亚;周洪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6/28 | 分类号: | C07K16/28;C12N15/13;C12N15/70;C12N15/62;C12N5/20;G01N33/577;G01N33/574;G01N33/68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9 | 代理人: | 方圆;林祥翔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科技***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d3 蛋白 单克隆抗体 及其 细胞株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识别人CD3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分泌细胞株、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用途。上述技术方案选取CD3蛋白C末端的1‑65位氨基酸为抗原肽,进行密码子优化,成为适合在大肠杆菌Codon plus表达的基因片段,最后得到的重组蛋白包含TRX蛋白标签、CD3蛋白片段及组氨酸蛋白标签。所述重组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经细胞融合、筛选和亚克隆,获得高效分泌抗CD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小鼠杂交瘤细胞株33H1,以及由该细胞株所分泌的抗CD3蛋白单克隆抗体。本方案得到的抗体具有高特异性、敏感性,可以特异性识别表达CD3蛋白的细胞,适用于免疫学检测,特别是免疫组化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CD3蛋白单克隆抗体及其细胞株、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在免疫应答整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T细胞表面存在众多的CD分子,如CD3,CD4,CD8和CD28等,这些CD分子广泛参与了T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或无能、凋亡及清除异体抗原或对自身抗原耐受等免疫效应全过程,在这些CD分子中,CD3分子尤为重要,它与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组成TCR-CD3复合体,在T细胞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产生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CD3分子主要分布于成熟T淋巴细胞表面,是T细胞膜上的重要分化抗原,是T细胞的特异性标志之一,平均每个T细胞有5.1×104个CD3结合部位。研究表明,CD3分子至少由γ、δ、ε、ζ、η这五条多肽链组成,它们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非共价紧密相连。CD3分子的主要功能为:稳定TCR结构;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
CD3在T细胞淋巴瘤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简称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简称NHL)两大类,组织学可见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的肿瘤性增生,临床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肝脾常肿大,晚期有恶病质、发热及贫血。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关于类型的分布,国内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占95.1%,霍奇金病占4.9%。我国霍奇金病发病率低,和日本7.6%接近,而欧美国家多见,可高达45%。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类型中,我国滤泡型少见,T细胞淋巴瘤及结外淋巴瘤发病率较高,日本B细胞占44.1%,而50%以上属于T细胞来源,我国和日本淋巴癌发病率情况接近,而欧美淋巴癌大多来源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较霍奇金病常见,各年龄组均可发生,发病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2岁,男女比例成人期为2.7:1,儿童为9~13:1。
临床上,CD3免疫组化主要用于辅助诊断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以及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低分化癌的鉴别诊断。
发明内容
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抗CD3蛋白单克隆抗体,所述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为SEQID 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DNA序列为SEQ 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所述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可变区的DNA序列为SEQ ID NO.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CD3蛋白。
进一步地,所述单克隆抗体为小鼠IgG2aκ亚型单克隆抗体。
进一步地,所述单克隆抗体由保藏号为CGMCC NO 21980的杂交瘤细胞株产生。
发明人又提供了一种抗CD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其用于免疫小鼠的抗原为重组蛋白,所述重组蛋白由大肠杆菌重组表达,包含TRX蛋白标签、CD3蛋白片段及His蛋白标签。
进一步地,所述CD3蛋白片段为CD3蛋白的第23位至第126位氨基酸片段,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32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扬声器用下夹板结构
- 下一篇:一种哈氏蜈蚣的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