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温气体测量的气体池及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7860.5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3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宸睿;黄泰奕;毛洋;董超;王曜;王俊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念传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苑新民;黄勇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温 气体 测量 检测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高温气体测量的气体池,包括气池管体、加热件、温度测量件和温控器,气池管体两端安装有镜片并形成封闭气腔,气池管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气池管体在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分为若干加热段,气池管体的各段设置有加热件和温度测量件,温度加热件设置在封闭气腔内,温度测量件与加热件均电连接于温控器,气池管体两端用于在镜片外侧安装测量装置。本申请具有能够使高温气体池内部气体温度保持均匀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体检测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高温气体测量的气体池及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气体样品实验是气体检测领域中重要的实验环节,并且广泛应用于气体检测、工业过程控制、污染源排放检测等领域。在气体分析中,通常使用气体池和光谱吸收技术来对气体进行分析,气体池具有封闭的空间,可以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污染环境。
为得到更多的气体性质,还需要对高温气体进行检测分析。目前检测高温气体性质的方式是先通过加热气体池,使得内部气体达到某一温度,再通过在气体池上安装测量装置从而对气体进行分析。现有的高温气体池通常使用一根电加热带缠绕在气体池上并对内部气体进行加热,但是由于内部气体流动或者外部的热量传导,很容易造成气体池内部气体温度不均匀,进而影响高温下气体的检测分析。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高温气体池内部气体温度不均匀,造成测量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高温气体池内部气体温度不均匀的问题,本申请公开一种用于高温气体测量的气体池及检测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高温气体测量的气体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高温气体测量的气体池,包括气池管体、加热件、温度测量件和温控器,所述气池管体两端安装有镜片并形成封闭气腔,所述气池管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气池管体分为若干加热段,所述气池管体的各段设置有加热件和温度测量件,所述温度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封闭气腔内,所述温度测量件与所述加热件均电连接于所述温控器,所述气池管体两端用于安装测量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池管体设置成多段温度调节,当气体在气池管体内流通导致内部温度不均匀时,气池管体的每一段上安装的温度测量件可以采集出当前气池管体的温度,并将当前温度值反馈至温控器;温控器将测量值与设定值进行比对,然后向加热件输出控制电流,进而控制每一段气池管体升温加热或者保温。采用多段温度反馈调节方式,减少气池管体整体存在温度梯度的情况,进而保证气池管体温度的均匀性。
优选的,所述气池管体分为三个加热段,所述加热件为加热线圈,所述加热件缠绕在所述气池管体各段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件选用加热线圈,并且缠绕在气池管体各段上,能够对气池管体进行均匀加热,避免同一段气池管体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加热线圈外部包覆有保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加热线圈因直接裸露造成热量散失到空气中,提高了其加热气池管体的效率,同时还能对气池管体进行保温。
优选的,所述气池管体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部气压检测装置的通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测量气池管体内部气压时,可以通过通气孔连接到外部气压检测装置,实现对气池管体内气压的实时监测。
优选的,所述气池管体两端均设置有安装法兰盘和限位法兰盘,所述安装法兰盘连于气池管体且中部设置有容纳镜片的凹槽,所述安装法兰盘与限位法兰盘配合以将所述镜片限位在所述凹槽中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池管体两侧设置安装法兰盘,外部测量装置可以通过法兰安装的方式固定在气体池两侧,限位法兰盘通过螺栓将镜片安装在安装法兰盘的凹槽中,对镜片起到一个良好的固定作用。
优选的,所述镜片与所述气池管体的轴线形成偏转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念传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一念传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78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