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斜拉索空间定位张拉施工系统及张拉施工方式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7511.3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2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玉;陶云雷;孙德业;赵明炎;陈林;顾春茂;王俊;张洪勇;颜廷达;高勇;臧国智;张贺;赵艳斌;孟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19/16;E01D10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惟盛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55 | 代理人: | 杨青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拉索 空间 定位 施工 系统 方式 | ||
本发明提供了应用于拉索张拉施工领域的一种斜拉索空间定位张拉施工系统及张拉施工方式,通过设置张拉电机作为动力来源进行驱动,同时通过链传动带动外螺纹套环与内活动套环进行相互运动,从而使内活动套环将活动锚进行顶出,结构简单,运作稳定;通过设置组合夹,当活动锚朝组合夹方向运动时将组合夹进行夹紧,而当朝远离组合架的一侧移动时即将组合夹进行松开,从而完成对拉索钢绞线的锁定与释放,同时组合夹设置有内线槽纹,可使拉索钢绞线的钢丝陷入线槽中从而增强组合夹对拉索钢绞线的锁定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索张拉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拉索空间定位张拉施工系统及张拉施工方式。
背景技术
城市中很多桥梁采用索类桥梁,当采用一次落架成桥时,拉索张拉阶段是该类桥梁的施工中的重点与难点,张拉方案往往在张拉施工前进行多次讨论,整个张拉过程工序多,耗时长,往往最终结果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本团队长期致力于拉索桥的施工工程研究与工程产品开发,且根据现场考察改良开发的产品与也逐渐在各大施工工程中得到应用,经过本团队的海量检索,了解到现有的拉索张拉方式主要有如公开号为KR1020140085578A、JPH03120166A和CN108221685B,其中以公开号为CN108360820B所公开的拉索张拉装置尤为具有代表性,通过动力装置带动连接螺母旋转实现拉索的张拉施工,用自动机械代替人力,不仅节省了劳动力,也降低了施工的危险性,操作人员可以远离施工现场,远程控制油泵开关即可,降低重物打击风险,保证操作人员安全。通过油泵给千斤顶供油实现千斤顶的缸体的伸缩,缸体的伸缩带动直齿轨道的移动,直齿轨道移动通过传动齿轮带动主齿轮转动,最终带动连接螺母实现了拉索的张拉施工。这种装置往往采用千斤顶作为主要的张拉动力来源,而由于千斤顶的管路需要外接进行配合,所以导致装置的整体结构会比较庞大而且复杂,而且由于当千斤顶的液压油泄露时,往往会使张拉作用力产生误差,从而无法拉索达到应有的张拉量,所以需要开发一种适用于其他动能系统且结构简单便于施工的张拉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拉索张拉系统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斜拉索空间定位张拉施工系统及张拉施工方式。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斜拉索空间定位张拉施工系统,包括:安装架;
张拉装置,设置在安装架上,用于对拉索钢绞线进行张拉;
夹紧固定模块,设置在张拉装置上,用于将拉索钢绞线进行夹紧锁定;
空间定位视觉模块,设置在张拉装置上,用于对拉索钢绞线的张拉量进行监测;
所述夹紧固定模块包括固定座、活动锚、组合夹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活动锚与组合夹被构造通过活动锚与组合夹的配合将拉索的各条拉索钢绞线进行夹紧绑定,所述压力传感器被构造成监测所述夹紧固定模块对拉索钢绞线的夹紧情况;
所述张拉装置包括顶出模块和输入模块,所述顶出模块被构造成推动夹紧固定模块移动从而带动拉索移动,所述输入模块用于输入控制指令;
所述顶出模块包括张拉电机、传动机构、机箱、外螺纹套环、导杆和内活动套环,所述机箱设置有拉索进口和拉索出口,所述外螺纹套环转动设置在机箱内部,所述张拉电机设置在安装架上且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外螺纹套环传动连接,所述导杆沿从拉索进口至拉索出口的方向设置在机箱内且导杆贯穿内活动套环设置,所述内活动套环的外表面与外螺纹套环抵接且被构造成外螺纹套环转动时带动内活动套环沿导杆滑动;
所述空间定位视觉模块包括摄像头、照明模块和分析模块,所述摄像头用于对拉索的表面进行拍摄,进行收集拉索表面图像,所述照明模块用于向摄像头的拍摄对象进行照明,所述分析模块被构造成根据各个拉索表面图像分析拉索的位移量,所述摄像头、照明模块和分析模块均设置在固定座的外凸环部的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75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