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发泡型结构胶带及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5227.2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2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谢宇;托尼;何园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优链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10 | 分类号: | C09J7/10;C09J7/30;C09J163/00;C09J11/08;C09J11/04;C08J9/1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神州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1 | 代理人: | 周松强 |
地址: | 201208 上海市浦东新区自由贸***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泡 结构 胶带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发泡型结构胶带及制备工艺,包括离型纸和胶层,所述胶层由混合环氧树脂、环氧稀释剂、增韧剂、无机填料、偶联剂、固化剂、促进剂和偶氮二甲酰胺混合制备而成,份量比为36~42:2~3:17.5~23.5:26~35:0.5~0.6:3.2~3.4:0.75~0.8:0.8~1;本发明通过采用不同粘度环氧树脂混合并混合特制增粘剂,配合独特的固化剂体系及选用优良的界面偶联助剂,制备了发泡倍率100%且具有优良力学粘接性能的结构胶带,同时该胶带具有优良初粘力,可以满足工装使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构胶带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发泡型结构胶带及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和节能的高度需要,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主潮流,汽车轻量化是指汽车在保持原有的行驶安全性、耐撞击性、抗震性以及舒适性等不降低,且汽车本身造价不被提高的前提下,有目标的减轻汽车自身重量,在轻量化的同时,为了有效的保证汽车的安全性,通常在汽车的薄板重点部位和薄弱部位贴附结构材料以提高其机械性能,既可以实现整车减重,同时又提升了整车的NVH性能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
汽车用可发泡型结构胶带是环氧树脂等为基材的粘接材料,通过电泳过程中化学反应固化并发泡来起到对车身钣金进行补强的作用,但是结构胶带对钣金表面的初粘力较低,特别是在冬季气温较低时,胶带对金属钣金初粘力降低会导致结构胶带在运输过程中受到震动而产生掉片,从而影响工装使用,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可发泡型结构胶带及制备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发泡型结构胶带及制备工艺,该可发泡型结构胶带及制备工艺通过采用不同粘度环氧树脂混合并混合特制增粘剂,配合独特的固化剂体系及选用优良的界面偶联助剂,制备了发泡倍率100%且具有优良力学粘接性能的结构胶带,同时该胶带具有优良初粘力,可以满足工装使用要求。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发泡型结构胶带,包括离型纸和胶层,所述胶层由混合环氧树脂、环氧稀释剂、增韧剂、无机填料、偶联剂、固化剂、促进剂和偶氮二甲酰胺混合制备而成,所述混合环氧树脂、环氧稀释剂、增韧剂、无机填料、偶联剂、固化剂、促进剂和偶氮二甲酰胺份量比为36~42:2~3:17.5~23.5:26~35:0.5~0.6:3.2~3.4:0.75~0.8:0.8~1。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混合环氧树脂由E44环氧树脂和671环氧树脂按15~26:14~25份量比混合而成。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增韧剂为羧基液体丁腈橡胶、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聚硫橡胶、纳米碳酸钙和纳米二氧化钛中的一种。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化剂为低分子聚酰胺固化剂与间苯二胺固化剂的混合物和偏苯三酸酐与甲基氢苯酐的混合物中的一种。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促进剂为脂肪胺促进剂、酸酐促进剂、聚醚胺催化剂和CT-152X热敏型催化剂中的一种。
一种可发泡型结构胶带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捏合机提前预热,升温到80℃后保持,然后加入671环氧树脂和三分之一量的无机填料进行捏合直至融化均匀;
步骤二、待步骤一的物料混合均匀后继续加入E44环氧树脂,再次捏合直至融化均匀得到混合物A;
步骤三、向混合物A中加入增韧剂、环氧稀释剂和偶联剂,并将步骤一中剩余的三分之二量的无机填料全部加入,控制捏合机的温度并捏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
步骤四、向混合物B中加入固化剂、促进剂和偶氮二甲酰胺继续捏合至混合均匀得到半成品胶料;
步骤五、将半成品胶料制备成所需厚度的条状和片状胶料,在上下贴合离型纸,并按要求裁剪成所需规格的胶带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优链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优链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52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终端自动识别单手模式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冗余无线功率传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