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入脑的离子助导微针贴片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7967.1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8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赵应征;鲁崔涛;阮战伟;张宏宇;胡斐;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N1/04;A61N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和立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56 | 代理人: | 郑茹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递送 生物 大分子 药物 离子 助导微针贴片 系统 方法 | ||
在本发明涉及一种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入脑的离子助导微针贴片系统及其递送方法,包括所述的离子助导微针贴片系统包括离子助导装置、输送装置、溶液系统、微针装置和控制‑固定装置;所述离子助导装置电连于所述微针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连接于所述的离子助导装置和所述的微针装置,所述的控制‑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的微针装置固定于面部上唇和鼻翼周围皮肤部位,并调控所述的离子助导装置和所述的输送装置的各项参数,提高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入脑递送效率。该离子助导微针贴片系统应用于面部上唇和鼻翼周围皮肤,有机结合了“氨基酸离子助导技术、空心微针技术和入脑神经通路”三者技术,形成协同互补作用,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安全高效的入脑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分子药物脑部递送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入脑的离子助导微针贴片系统及其递送方法。
背景技术
血脑屏障是药物经外周给药入脑治疗中枢性疾病的最主要瓶颈,尤其针对治疗脑部疾病的激素、多肽、蛋白、基因或疫苗药物。目前,主要通过结构或剂型改造以实现药物突破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很差,外周给药如静脉、肌肉、皮下等途径并不能有效地将生物大分子药物有效地递送到中枢神经系统(CNS)。此外,随着生物大分子药物外周给药剂量的增加,全身性的副作用也随之增加。
中枢的给药途径有侧脑室给药(ICV)、大脑实质直接注射等方法,虽然靶向性好,能将生物大分子药物直接递送到损伤的脑区发挥疗效,但由于锥颅手术具有创伤性,术后可能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此外,现有的中枢给药途径花费偏高,病人经济负担过重,对于成千上万的脑病患者来说,广泛应用显得不切实际。
因此,寻找一条无创的,避开血脑屏障阻碍的中枢给药途径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发挥脑部疾病实际治疗作用的最核心问题。
实验动物研究发现,鼻腔的嗅觉通路是一条无创便捷的中枢给药途径,利用嗅觉通路绕过血脑屏障可以将生物大分子药物直接递送到损伤的脑区,发挥治疗Alzheimer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艾滋病和卒中,患者可在家中简单地使用滴鼻剂自行治疗。虽然嗅觉通路为生物大分子药物无创入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通路,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给药途径应用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如给药的技巧、药物分子量和浓度等,特别是体位的影响,导致实际入脑药物的浓度很低,且无法形成长效作用,从而限制了生物大分子药物经鼻嗅觉通路入脑的普及应用。此外,利用鼻腔嗅觉通路的给药装置容易引起病人的不适,特别是喷嚏等,导致给药量无法保证。
目前尚未见到一种高效递送药物入脑的输送系统,能够克服现有给药系统无法有效促进生物大分子药物进入脑部起效的问题,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入脑发挥作用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即:缺乏高效促进非离子型生物大分子药物进入脑部的效率,提供一种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入脑的离子助导微针贴片系统,满足临床脑部生物大分子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要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助导微针贴片系统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方法,将生物大分子药物根据其稳定性分别溶解于由碱性氨基酸制备的弱碱性水溶液或由酸性氨基酸制备的弱酸性水溶液中,连接到所述的输送装置上,通过控制离子助导装置、输送装置、溶液系统、微针装置和控制-固定装置,提高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入脑递送效率。
本发明人通过动物研究发现,面部具有很多神经,一些神经与中枢相连,特别是嗅区(指动物的胡须区,而不是鼻嗅区)部位神经丰富,一些神经具有递送大分子药物入脑的可行性。但是如何实现高效安全的递送还需要特殊的递送系统。微针经皮给药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创的皮内给药方式,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新型给药技术。本发明人研究发现,虽然微针可以提高药物渗透效率,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微针中的药物存在释放不完全,缺乏有效驱动力等问题,限制了微针技术不能形成零级控释的递释体系。因此,现有的皮肤应用微针无法保证生物大分子药物经面部神经向脑内的持续递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79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镀锌镍合金废水自动化处理装备
- 下一篇:一种数字超声波转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