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77940.4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武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0 | 分类号: | F01N11/00;F01N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兴智翔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8 | 代理人: | 郭卫芹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dpf 等效 效率 诊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包括:启动DPF压差传感器检测;获取DPF等效压差值;获取故障诊断限值下限值A;获取故障诊断限值上限值B;获取排气体积流量诊断下限值C;当DPF模型碳载量大于故障诊断限值下限值A,DPF压差碳载量小于故障诊断限值上限值B,且排气体积流量大于排气体积流量诊断下限值C时,判断DPF等效压差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等效压差值X和第二等效压差值Y之间;以及当DPF等效压差值处于第一预设等效压差值X和第二等效压差值Y之间,则诊断出DPF捕集效率低故障。借此,本发明的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可以同时满足OBD抽检且误报风险小,降低了标定难度,大大缩短了标定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柴油车微粒过滤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重型柴油机使用DPF(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系统处理排气中的碳烟,已经成为目前排放控制的主流手段,DPF系统通过载体将发动机排气中的碳烟进行吸收,将碳烟颗粒存储在DPF载体上,当碳烟累积到一定程度,DPF系统将通过再生功能将载体上的碳烟进行燃烧,生成CO2(二氧化碳),随发动机排气排出。
基于GB17691《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法规,需要对DPF性能进行监控,在DPF性能下降并导致颗粒排放超过OBD限值时,OBD系统应检测出故障。当前电控软件策略,大多使用DPF压差或DPF压差碳载量进行监控,即满足诊断条件后,DPF压差/DPF压差碳载量低于诊断限值即报出故障,但DPF压差及DPF压差碳载量稳定性较差,随发动机工况波动较大,若设定诊断限值较大,则故障误报风险较大;若设定诊断限值较小,则OBD抽检无法满足,存在较大抽检不过风险,标定难度大,开发周期长。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可以同时满足OBD抽检且误报风险小,降低了标定难度,大大缩短了标定周期,从而满足了诊断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包括:启动DPF压差传感器检测;获取DPF等效压差值;获取故障诊断限值下限值A;获取故障诊断限值上限值B;获取排气体积流量诊断下限值C;当DPF模型碳载量大于故障诊断限值下限值A,DPF压差碳载量小于故障诊断限值上限值B,且排气体积流量大于排气体积流量诊断下限值C时,判断DPF等效压差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等效压差值X和第二等效压差值Y之间;以及当DPF等效压差值处于第一预设等效压差值X和第二等效压差值Y之间,则诊断出DPF捕集效率低故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DPF等效压差值是由DPF压差、排气体积流量和排气密度计算得出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当DPF模型碳载量大于故障诊断限值下限值A,且DPF压差碳载量大于故障诊断限值上限值B时,则DPF捕集效率检测通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当DPF模型碳载量小于故障诊断限值下限值A,或排气体积流量小于排气体积流量诊断下限值C时,检测结束。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发明的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可以同时满足OBD抽检且误报风险小,降低了标定难度,大大缩短了标定周期,从而满足了诊断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基于DPF等效压差的DPF捕集效率低诊断方法的逻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79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