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74653.8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8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郦珊珊;王记华;李军;曹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替(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5/28 | 分类号: | A61K35/28;A61P29/00;A61P31/04;A61P31/12;A61P13/12;A61P11/00;A61P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严晨;许亦琳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牙髓 间充质 干细胞 脓毒症 治疗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涉及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所述药物用于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相关疾病。本发明利用来源于脱落乳牙的牙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脓毒症进行有效的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还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涉及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脓毒症(Sepsis)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严重时可诱发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己经成为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的并发症是脓毒症病理生理各阶段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休克、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应激性溃疡、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直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欧洲一项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2527例全身炎症反应患者中,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发病率分别为26%、18%和4%,病死率分别达到16%、20%和46%。我国每年脓毒症病人大约有300万~400万例,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人,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前瞻性调查研究显示,脓毒症发病率为15.7%,其中61.1%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高达30.6%。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器官移植术后、口服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脓毒症发病率将进一步增高。脓毒症因其高病死率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尽管随着多个脓毒症治疗指南的推出,伴有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治疗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是人们对败血症时迟发的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
自1992年脓毒症1.0定义的提出至2016年脓毒症3.0定义的更新,对于脓毒症的理解从以感染诱导的过度炎症反应发展到机体对于感染的异常应答及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的失衡及免疫功能紊乱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亦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密切相关。脓毒症以机体炎症路径的血管内激活为特征,通过该路径强有力的炎症介质释放入血,进而引起感染性休克,连续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与不良临床结果和高死亡率相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内脏器官,有合成、分解、解毒和免疫等多种代谢功能,在脓毒症诱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中,肝脏是脓毒症最常累及的重要器官之一,也经常是最早受累的器官。研究表明对于脓毒症确诊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并且病死率显著下降。目前临床上判断感染的一般指标有:临床表现、血液白细胞计数和胸部X线片等,但是这些指标对于脓毒症的判断缺乏特异性;尤其部分危重患者并不存在感染,例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烧伤和急性胰腺炎,这些患者也可以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但与真正脓毒症患者在治疗和预后上明显不同。此外,怀疑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和血液培养是诊断脓毒症的主要依据,但是培养结果需要2-3天的时间,不能及时诊断,部分患者使用抗生素后或者留取培养标本时操作不规范都有可能导致培养结果的假阴性,出现漏诊,在实际临床上,将近30%的感染患者是没有明确的微生物结果的。及时有效治疗多器官功能损伤是脓毒症治疗的关键,但是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涉及到多种机制,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复杂性和挑战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替(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卡替(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46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