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山酮类化合物在降低鱼类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73708.3 | 申请日: | 202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1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郑家荣;陈峰;王琦;程威威;亢庆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5/20 | 分类号: | A23L5/20;A23L17/10;A23J1/04;A23J3/04;A61K31/352;A61K31/7048;A61P37/08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黄志云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酮类 化合物 降低 鱼类 蛋白 致敏性 应用 | ||
本申请涉及蛋白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山酮类化合物在降低鱼类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应用,所述山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具有式I结构的山酮类化合物对鱼类致敏蛋白具有显著的结合亲和力,可以通过键能与鱼类致敏蛋白的关键氨基酸结合形成蛋白质‑黄酮复合物,通过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而降低鱼类致敏蛋白的致敏性,因此,所提供的山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鱼类致敏蛋白的致敏性的效果,同时不会有其他的副作用,作用效果较佳,不良反应较少,适合广泛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黄酮类物质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酮类化合物在降低鱼类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应用。
背景技术
食物过敏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及心血管系统等不适,任何食物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其中,食品过敏原是指食物中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成分。食物过敏原一般为相对分子质量10000~70000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可分为主要过敏原与次要过敏原,大多数过敏患者对主要过敏原敏感。
常见的八大类食品过敏原包括有蛋品、花生、牛奶、黄豆、小麦,、树木坚果、鱼类和甲壳类食品;八小类过敏原包括芝麻籽、葵花籽、棉籽、罂粟籽、水果、豆类(不包括绿豆);其中,八大类过敏食物之一的鱼类,经过国内外学者对鱼类过敏原的研究表明,分子量为10-12kDa的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广泛存在于各类鱼中,是鱼类的主要过敏原。因此,降低鱼肉中小清蛋白的致敏性对于预防鱼类食物过敏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技术中,由于对小清蛋白致敏性的因素研究很少,很多研究就都是通过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如高静压、辐照处理等改变小清蛋白的构象从而降低其致敏性,但日常生活中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并不能被广泛应用,因此,研究者关注是否可以通过在食物中添加外源天然产物以此降低其致敏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酮类化合物在降低鱼类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应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鱼类小清蛋白致敏性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山酮类化合物在降低鱼类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应用,所述山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其中,R1选自H、OH、-O-CH3、中的任意一种;R2选自H或R3选自OH或R4选自H或R5选自H或OH;R6选自H或OH;R7选自H或OH;R8选自H或OH。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降低鱼类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外源添加物,所述外源添加物包括如式I所示的山酮类化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衍生物。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山酮类化合物的新用途,本申请具有式I结构的山酮类化合物对鱼类致敏蛋白具有显著的结合亲和力,可以通过键能与鱼类致敏蛋白的关键氨基酸结合形成蛋白质-黄酮复合物,通过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而降低鱼类致敏蛋白的致敏性,因此,所提供的山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鱼类致敏蛋白的致敏性的效果,同时不会有其他的副作用,作用效果较佳,不良反应较少,适合广泛应用。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降低鱼类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外源添加物,所述添加物包括如式I所示的山酮类化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衍生物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由于该添加物中包括如式I所示的山酮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对鱼类致敏蛋白具有显著的结合亲和力,可以通过键能与鱼类致敏蛋白的关键氨基酸结合形成蛋白质-黄酮复合物,通过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而降低鱼类致敏蛋白的致敏性,因此,所提供的天然产物具有降低鱼类致敏蛋白的致敏性的效果,同时不会有其他的副作用,作用效果较佳,不良反应较少,适合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37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