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节高度的双液压式自平衡顶推受压辅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6788.1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7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王达;严伟飞;赵鹏鑫;黄伟;潘志云;郑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21/06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高度 液压式 平衡 受压 辅助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高度的双液压式自平衡顶推受压辅助装置,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包括主液压油缸和位于该主液压油缸上部的可升降活塞板,所述可升降活塞板顶面固定有受压偏心支座,所述受压偏心支座外侧设有四个竖向设置的千斤顶,该四个千斤顶对称分布在成正交的两条直线上。所述受压偏心支座上部为球形,且其球面与所述上承压板的下表面点接触。上承压板置于所述四个千斤顶的活塞杆顶部以及受压偏心支座上。本装置不仅便于拆卸安装,还有较高的可调节高度,可以解决顶推过程中梁底变形和钢管桩屈曲问题的同时,能够循环使用和适应性强。对采用步履式顶推施工的桥梁来讲,此装置对保护设备和顶推物体,具有显著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进一步是指桥梁施工中一种可调节高度的双液压式自平衡顶推受压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大跨度桥梁的不断发展,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也快速进步,顶推施工方法在遇到施工环境复杂、施工中需要保持通航、施工区域在山区等情况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多支点步履式顶推方法更为广泛应用,其施工工艺主要包括“起顶、前移、落顶、复位”四个步骤。
在比较常使用的步履式顶推施工中,常常需要搭建临时墩,在临时墩上部平台放置顶推设备,但受限于顶推设备的工作原理,临时墩钢管常常经受偏心受压,并且在落梁阶段经常由于梁段偏位、梁底横坡、纵坡等因素,导致梁底不平整,顶推装置与钢梁接触面积会减小,即使有垫板的存在,也会对钢梁底部造成损伤。
目前在步履式顶推施工过程中,大多数采用人工添加钢垫板或木垫板来增大钢梁底板和顶推装置的接触面积,采用该方法耗时耗力,且操作步骤较多,并且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该方法并不能很好的保证钢梁底板和顶推装置千斤顶能够较好的接触,给钢梁底板造成局部损伤,而且使用传统的千斤顶作为受压辅助装置,也存在钢梁底板和千斤顶不能充分接触,会对钢梁底板造成局部损伤的问题。
另外,在顶推过程中的“落顶”步骤中,钢梁底板落在顶推装置落梁上,且会在很多时候长时间停留在此工况下,而在实际工程中,顶推装置一般是在钢管桩所搭建的临时墩上面,长时间的停留会对临时墩钢管桩造成严重的偏心受压,对临时墩的稳定性以及钢梁的安全性有很大的隐患。
总体来讲,在现有常见的步履式顶推施工过程中,由于钢梁的结构、尺寸不同,临时墩的布置各不相同,顶推装置放置在临时墩上,通常是由下部四个角点处的钢管受力,如何能够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墩的稳定性和钢梁的安全性,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顶推受压辅助装置,能够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墩的稳定性和钢梁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主液压油缸和位于该主液压油缸上部的可升降活塞板,所述可升降活塞板顶面固定有受压偏心支座,所述受压偏心支座外侧至少设有三个竖向设置的千斤顶,多个所述千斤顶均匀分布在所述受压偏心支座外侧。上承压板置于所述多个千斤顶的活塞杆顶部以及受压偏心支座上。所述可升降活塞板的高度可通过所述主液压油缸调节,所述可升降活塞板上的多个所述千斤顶也可调节高度,进而实现双调节,使得本装置的调节高度并不拘泥与单一千斤顶的升降高度。位于不同位置的多个所述千斤顶调节至不同的高度时,所述上承压板可呈现不同的倾斜度以贴合落在其上的钢梁底板,进而与所述受压偏心支座结合实现自平衡。当有钢梁底板落在所述上承压板上时,通过调节多个所述千斤顶,使得所述上承压板能够与所述钢梁底板贴合,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且多个所述千斤顶能够均衡受压压力,本装置占据位置较小,因此本装置可置于临时墩上,不仅能够为步履式顶推装置的主千斤顶分担一定压力,同时能够有效保护钢梁底部。可以直接放置在临时墩钢管桩的正上方,能够有效改善临时墩钢管桩在步履式顶推装置作用下偏心受压的情况,更好的保护钢管桩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长沙理工大学;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67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模态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智能设备
- 下一篇:混凝土强度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