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53754.7 | 申请日: | 2021-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22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 发明(设计)人: | 沈桂林;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市精诚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24/38 | 分类号: | H01R24/38;H01R4/38;H01R13/639 |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韩立峰 |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电缆 连接器 组件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工作方法,本发明涉及电缆连接技术领域。所述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之间相卡接,所述上连接块主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卡端,所述上连接块主体的另一侧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安装面板,所述第一安装面板的两端中间位置开设有配合卡口,所述上连接块主体的另一侧端面处设有夹紧部,所述夹紧部的内部夹持有电缆线芯,所述夹紧部的表面上螺纹套设有下紧固螺母,所述卡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配合螺纹,通过上连接块与下连接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将两个电缆之间的紧固连接,解决了其接头在使用时不能方便的将线芯与接头之间进行紧固安装,并且两个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不稳定,影响电缆的使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连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是指有两个同心导体,而导体和屏蔽层又共用同一轴心的电缆。最常见的同轴电缆由绝缘材料隔离的铜线导体组成,在里层绝缘材料的外部是另一层环形导体及其绝缘体,然后整个电缆由聚氯乙烯或特氟纶材料的护套包住。
同轴电缆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有电视传播、长途电话传输、计算机系统之间的短距离连接以及局域网等。同轴电缆作为将电视信号传播到千家万户的一种手段发展迅速,这就是有线电视。一个有线电视系统可以负载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视频道,其传播范围可以达几十千米。长期以来同轴电缆都是长途电话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它面临着来自光纤、地面微波和卫星的日益激烈的竞争。
传统的同轴电缆在使用时需要对两个电缆进行连接,传统的连接器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接头在使用时不能方便的将线芯与接头之间进行紧固安装,并且两个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不稳定,影响电缆的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工作方法,解决了传统的连接器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接头在使用时不能方便的将线芯与接头之间进行紧固安装,并且两个连接器之间的连接不稳定,影响电缆的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所述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之间相卡接;
所述上连接块包括上连接块主体,所述上连接块主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卡端,所述上连接块主体的另一侧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安装面板,所述第一安装面板的两端中间位置开设有配合卡口,所述上连接块主体的另一侧端面处设有夹紧部,所述夹紧部的内部夹持有电缆线芯,所述夹紧部的表面上螺纹套设有下紧固螺母,所述卡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配合螺纹,所述卡端的外壁上通过第一配合螺纹转动设置有连接紧固螺母,所述上连接块主体的一侧且位于卡端的内部连接有连接端,所述上连接块主体的另一侧表面上固定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且贯穿上连接块主体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背离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转动旋钮,所述转轴的中间段固定设置有进芯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连接块包括下连接块主体,所述下连接块主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配合端,所述配合端的表面上设有第二配合螺纹,所述下连接块主体的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安装面板,所述第二安装面板的两端中间位置处均转动设置有辅助安装连杆,每个所述辅助安装连杆背离第二安装面板的端面上以螺纹方式转动设置有限位螺母,所述下连接块主体的一端且位于配合端的内部连接有内接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轴的转动位置处在上连接块主体上为偏心状态,并且转轴上的进芯轮与电缆线芯之间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缆线芯在上连接块主体的内部顶端与连接端之间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端的长度值大于连接紧固螺母的长度值,并且卡端的长度值大于连接紧固螺母的两倍。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合端与外圈直径值小于卡端的内圈直径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市精诚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市精诚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37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