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持静电纺丝单向导液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2048.0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8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高光辉;周鲁滨;陈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15/42 | 分类号: | A61L15/42;A61L15/28;A61L15/24;A61L15/40;A61L15/44;A61L15/46;D01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持 静电 纺丝 向导 伤口 敷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持静电纺丝单向导液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此单向导液伤口敷料采用手持静电纺丝的一次性伤口原位沉积技术制备,且沉积伤口敷料形状完全贴合伤口形状。其包含疏水干爽敷贴层(贴近皮肤的一侧)和亲水单向导液层(远离皮肤的一侧)的两层结构。疏水层中包含如下成分:聚乙烯醇缩丁醛、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茶树油、无水乙醇。亲水层中包含如下成分:聚乙烯醇、茶树油、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无水乙醇、纯化水。疏水干爽敷贴层可以保证皮肤的干爽,而亲水单向导液层可将伤口渗出液单向吸入亲水层中,这样既达到了伤口干爽又使得伤口处于一个相对湿润的环境中,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且疏水层和亲水层中的茶树油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可以防止环境中的细菌使得伤口发炎。简便易携,且使用安全性高,可作为伤口应急处理的使用,以及普通伤口的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伤口敷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静电纺丝单向导液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都普遍认为静电纺丝技术是 21 世纪纳米纤维产业化最具潜力的工艺方法。静电纺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约 400 年前,Gilbert 首次发现当液滴置于摩擦过的琥珀附近时,液滴的表面会变形为锥体,这一发现首次展示了液体在电场中受力变形的基本现象。此后,1744 年,Bose 首次描述了液体的静电喷雾过程;1898 年,Larmor 解释了带电介电流体的受激发过程,这些初步研究为静电纺丝工艺的认识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直到1934~1944 年之间,Formhals 发明了三种用于制造纳米纤维的实验设备,如今,很多静电纺丝设备的设计都是基于这一阶段的设计思想。1966 年 Simons 申请了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超轻薄并拥有各种图案的无纺布的专利,打开了静电纺丝工艺实际应用的大门。至今,静电纺丝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逐年递增,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发展趋势。
手持静电纺丝技术是在传统静电纺丝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在伤口敷料领域。手持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基于人体皮肤的细胞外基质 (ECM) 的仿生原理,与人体肌肤高度相仿。
目前,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敷料依然是以传统敷料为主,其缺点是粘连伤口,在更换敷料时会对其造成二次损伤,且对于伤口形状的贴合性不佳,严重影响伤口愈合的愈合效果。因此,亟待解决伤口粘连和贴合性不佳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传统敷料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病患依从性和敷贴舒适性的需求,提供一种手持静电纺丝单向导液伤口敷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不仅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敷料更换次数,还可以增加敷料的便携应急使用的场景,其便捷小巧的设计为病患使用伤口敷料提供了伤口愈合的全新方案。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满足上述的技术要求,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疏水层纺丝液的配置:将聚乙烯醇缩丁醛、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依次加入到适量的无水乙醇中,室温下高速搅拌至其溶解充分,再加入茶树油,配置成疏水层纺丝液,称其为纺丝液A;
(2)亲水层纺丝液的配置:将聚乙烯醇加入到适量的纯化水中,加热至95 ℃,高速搅拌至溶解完全,静置冷却至70 ℃后,再加入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搅拌至混合均匀,静置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无水乙醇和茶树油,室温下继续搅拌至溶液混合均匀,配置成亲水层纺丝液,称其为纺丝液B;
(3)手持静电纺丝:使用注射器抽取2~3 ml 纺丝液 A,将注射器放入手持静电纺丝设备中,进行手持静电纺丝,纺丝结束后,卸下注射器;再取另一注射器抽取2~3 ml 纺丝液 B,重复上述纺丝步骤进行手持静电纺丝,纺丝结束后,即制成手持静电纺丝单向导液伤口敷料。
优选的,所述的纺丝液A含有质量体积比浓度为2~5 % 聚乙烯醇缩丁醛、0.5~1 %乙基纤维素、0.2~0.4 % 羟丙基纤维素、15~20 % 茶树油。
优选的,所述的纺丝液B含有质量体积比浓度为4~10 % 聚乙烯醇、10~15 % 茶树油、2~6 %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2~5 % 羧甲基纤维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业大学,未经长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20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