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栓涂层的制备方法及溶栓涂层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8038.X | 申请日: | 202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4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丽;陈昌盛;储彬;何金枚;王松;刘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L33/12 | 分类号: | A61L33/12;A61L33/04;A61L33/10;C08G65/333;C08G65/332;C08G65/33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11 | 代理人: | 曾昭毅;陈实顺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涂层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溶栓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种基材;将所述基材浸入抗凝溶液中,干燥后得到第一预制品;将紫外光引发剂加入到ε‑赖氨酸‑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所述第一预制品浸入所述混合溶液中,干燥后得到第二预制品;将所述第二预制品重复浸入所述抗凝溶液和所述混合溶液中,得到第三预制品;对所述第三预制品进行紫外灯照射,从而在所述基材表面制得所述溶栓涂层。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条件温和的溶栓涂层的制备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溶栓涂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物医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溶栓涂层的制备方法及溶栓涂层。
背景技术
心血管植介入治疗器械主要包括支架、球囊扩张导管以及配套的导丝、导管、栓塞等部件,这些器械与血液接触后主要通过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红细胞粘附以及补体系统激活等四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影响的途径导致凝血过程的发生。而材料表面血浆蛋白吸附层存在导致血小板粘附而出现的凝血行为是导致血栓形成最核心的途径。目前构建抗凝血材料表面主要包括抗表面修饰生物惰性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类聚合物和两性离子类聚合物)、表面修饰抗血栓活性分子(如抗凝剂和抗血小板分子)以及构建表面多孔结构促进微量血栓形成进而促进血管伪内皮的重建等。其中抗凝血活性表面的设计主要是一些具有抗凝血活性或纤溶活性的生物分子修饰到心血管材料的表面,当其与血液中发生接触时,材料表面的活性分子能够启动抗凝或栓溶系统而实现材料表面抗凝血的目的。然而大量实践证明,异体材料在接触血液时,凝血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些策略应用于临床的成功性仍十分有限。
“纤溶表面”概念的提出和实践突破了传统抗血栓思路,从“溶解纤维蛋白”的角度设计材料表面,使其在接触血液环境时,充分调动人体纤溶系统,从而迅速溶解初步形成但尚未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血栓。然而,由于表面修饰ε-赖氨酸的过程十分复杂且反应条件苛刻,导致重复性和可控性差,从而限制了纤溶概念在商品化材料表面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条件温和、可控性好的溶栓涂层的制备方法。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由所述的溶栓涂层制备方法制备的溶栓涂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溶栓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种基材;将所述基材浸入抗凝溶液中,干燥后得到第一预制品;将紫外光引发剂加入到ε-赖氨酸-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所述第一预制品浸入所述混合溶液中,干燥后得到第二预制品;将所述第二预制品重复浸入所述抗凝溶液和所述混合溶液中,得到第三预制品;对所述第三预制品进行紫外灯照射,从而在所述基材表面制得所述溶栓涂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抗凝溶液为肝素钠、水蛭素、比伐卢定、阿加曲班、3-三氟甲基-苯磺酰-精氨酸中的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紫外光引发剂的浓度为0.01-5%(w/v)。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抗凝溶液的浓度为0.1-100mg/mL。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ε-赖氨酸-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溶液的浓度为1-1000mg/L。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材在浸入所述抗凝溶液之前还经过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将所述基材浸入聚乙烯亚胺溶液中,然后用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进行清洗,氮气吹干。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材浸入抗凝溶液的时间为5-360min;第一预制品浸入混合溶液的时间为5-360min。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ε-赖氨酸-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活性酯-聚乙二醇-羟基溶解于二甲基亚砜中,加入N(e)-叔丁氧羰基-L-赖氨酸和三乙胺进行反应,将反应液倒入冰乙醚中沉淀,过滤收集产物,真空干燥,得到N(e)-叔丁氧羰基-L-赖氨酸-聚乙二醇-羟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未经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80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