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动杆菌及其在防治霜霉病和作物促生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7517.X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63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刘军;郑明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本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0;A01P3/00;A01P21/00;C12R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领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83 | 代理人: | 车超平 |
地址: | 210018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动 杆菌 及其 防治 霜霉病 作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动杆菌及其在防治霜霉病和作物促生中的应用,所述不动杆菌为LN33,其分类命名为Acinetobacter sp.,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463。本发明通过植物温室防病试验验证表明上述LN33菌剂对霜霉病防效高达79.71%,通过植物田间防病促生试验验证表明上述LN33菌剂对霜霉病防效高达50.98%,并且可以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叶围微生物的多样性;上述LN33菌剂绿色环保,且能提高广谱植物防病、促生、微生态改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动杆菌及其在防治霜霉病和作物促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促生及土壤微生态改良)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霜霉菌是专性寄生菌,霜霉病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产生淡绿色水渍状小点,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发展为黄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叶背产生灰白色霉层,逐渐变为深灰色。棚室内干旱时病叶逐渐变黄、干枯,空气湿度大时发病叶片霉烂。黄瓜霜霉病、大豆霜霉病和葡萄霜霉病是农业上常见的毁灭性病害。
利用环境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以及诱导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尤其这些微生物对环境无污染,引起了科学家们利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病害以及应对不良环境的兴趣。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在其自身的生长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使得不动杆菌能够具有广泛地抑制真菌和细菌的活性,或者诱导植物抗性;它可以不同方式或途径影响植物的许多代谢过程,增加植物根长,改变植物根系形态建成,促进根系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不动杆菌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不动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阔,同时能够对多种真菌与细菌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适当的代替传统的化学农药。同时,随着分子研究技术的提高,不动杆菌的基因功能更多地被了解,增加可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发酵条件的优化使得不动杆菌的大规模应用也具备了客观条件。但目前不动杆菌在防治霜霉病方面的应用的报道仍较为罕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针对现有防治霜霉病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动杆菌LN33,其绿色环保,且能提高广谱植物防病、促生、微生态改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不动杆菌,其为LN33,其分类命名为Acinetobacter sp.,其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463,保藏日期为2021年01月25日,保藏单位为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单位地址为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微生物菌剂,其包括不动杆菌LN33;或者由不动杆菌LN33发酵培养制备。
进一步地,所述不动杆菌LN33的发酵培养步骤包括:将所述不动杆菌LN33在LB培养液中振荡培养12-16h,离心得到菌体,用灭菌水进行稀释制成微生物菌剂。更进一步地,将所述不动杆菌LN33在LB培养液中28℃180rpm振荡培养12-16h,然后6000rpm离心10min得到菌体,用灭菌水进行稀释制成微生物菌剂。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菌剂中活菌总浓度为1×109-1×1010CFU/mL。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不动杆菌LN33或任一上述的微生物菌剂在防治霜霉病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霜霉病包括黄瓜霜霉病。
进一步地,采用根际灌根处理或喷施处理进行霜霉病的防治。
进一步地,所述不动杆菌LN33或微生物菌剂可提高黄瓜品质和抗逆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本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本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75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