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固体废弃物智能打包方法及其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45476.0 | 申请日: | 202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1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绿环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13/20 | 分类号: | B65B13/20;B65B13/18;B65B13/06;B65B13/24;B65B57/04;B65C9/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华屹智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85 | 代理人: | 陈建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固体 废弃物 智能 打包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固体废弃物智能打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所、输运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信息采集、以及打包固体废弃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固体废弃物智能打包设备,包括内腔为中空结构的打包机机体、以及安装于打包机机体上的液压机构。本发明能够自动化智能化地进行固体废弃物的打包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自主上料‑自动压缩‑自主打包‑自动出料,提高固体废弃物的打包效率,降低固体废弃物的打包难度及打包成本,同时在固体废弃物压缩块上贴上书写有重量信息的标签,有利于固体废弃物压缩块的计量、计价、分类及输运工作,简化后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工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固体废弃物智能打包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固体废弃物随之产生,由于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时会不断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环境不断遭受到固体废弃物的破坏,因此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将固体废弃物打包处理是固体废弃物众多治理工作当中的一种,通过打包的形式可迅速将固体废弃物整合,方便后续的进一步处理;目前,在进行固体废弃物打包工作时,大多都是使用铲车、叉车等工具将固体废弃物直接投入到打包机进行打包,工作效率低、固体废弃物的打包难度大、打包成本较高,不易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致使固体废弃物进行后续处理时,需要重新对固体废弃物再次进行称量计价,增加了后续固体废弃物处理的难度;针对这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固体废弃物智能打包方法及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固体废弃物智能打包方法及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固体废弃物智能打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建立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所,将处理场所规划分设出至少一个固体废弃物堆放区域,并在堆放区域内安置物联网模块、穿线机与压缩板;
输运固体废弃物,将装满固体废弃物的各区域固体废弃物收集桶一并输运到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所,并将固体废弃物收集桶有序安置在堆放区域上;
固体废弃物信息采集,通过物联网模块采集堆放区域内每一固体废弃物收集桶的重量信息,将固体废弃物收集桶内的固体废弃物倾倒出来,并通过压缩板压缩成块形成固体废弃物压缩块;
打包固体废弃物,再次使用物联网模块以采集压缩后固体废弃物块的重量信息,并通过穿线机打包固定。
优选地,还包括固体废弃物压缩块上贴重量标签,在每个打包后的固体废弃物压缩块表面贴上书写有固体废弃物品类信息、重量信息及系列号信息的标签,该标签能直观了解固体废弃物压缩块的品类、重量信息,更利于固体废弃物的后续处理。
优选地,所述物联网模块置于堆放区域以直观判定堆放区域内固体废弃物收集桶的重量信息,在判定堆放区域内有一定量的固体废弃物后,命令压缩板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压缩处理,当固体废弃物被压缩成块后,并通过穿线机对固体废弃物压缩块进行打包处理,管理人员通过对每一通垃圾的二次称重及多桶计数,以此来得到固体废弃物压缩块的重量信息,利于后续固体废弃物压缩块的分拣入库。
优选地,所述物联网模块包含:
称重传感器,用于快速得到收集桶内固体废弃物的整体重量数据;
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称重传感器的固体废弃物整体重量数据信息,并通过转化模块转化为数字信息;
显示屏,用于数字化显示所接收中央处理器所发送的数字信息。
优选地,所述穿线机用于对压缩后的固体废弃物采用绑带穿缝方式实现打包作业,其穿线机的边缘设置有固定拉紧绳,通过固体拉紧绳将压缩后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打包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绿环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绿环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54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