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远程数据测控模块的棒材轧机的轧制力测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41983.7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9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佑河;高国珺;王萍;叶金杰;席波;黄贞益;黄华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38/08 | 分类号: | B21B38/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曹坤 |
地址: | 21004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远程 数据 测控 模块 轧机 轧制 测量方法 | ||
1.一种基于远程数据测控模块的棒材轧机的轧制力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根据棒材轧机制作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
(2)、安装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
(3)、对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进行防护;
(4)、构建远程数据测控模块,进行棒材轧机的轧制力的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数据测控模块的棒材轧机的轧制力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1)中,制作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采用应变式传感器,其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1)、根据棒材轧机设计直接承受非电量作用的弹性元件,将可测的力转换成应变;
(1.2)、对弹性元件的侧表面进行再处理;
(1.3)、围绕弹性元件侧表面粘贴电阻应变片组成惠斯通全桥接线电路,将应变转换成电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数据测控模块的棒材轧机的轧制力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1.1)中,根据棒材轧机设计直接承受非电量作用的弹性元件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1.1)、弹性元件的结构设计:首先,将弹性元件设计为圆柱状;设计的弹性元件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周径均大于圆柱中心留有应变片贴片处高度的部分,然后,围绕弹性元件轴线打通孔,在其上表面与下表面分别用接触面为销状的球面垫插入孔中,径向固定球面垫;
(1.1.2)、弹性元件的主要参数的设计:
首先,针对弹性元件直径的设计,其外径应小于或等于压下螺丝端头直径,其内径如下式所示:
在式(1)中,D表示弹性元件外径;d表示弹性元件内径;PN表示轧机牌坊承受的额定轧制力;[σ]表示弹性元件材料的许用应力;其中
由于其材质为中碳钢,故其屈服强度取[σ]=98~196Mpa;
然后,针对弹性元件直径的设计:弹性元件高度H应按下式选取:
H≥D-d+1 (2)
式(2)中,1表示应变片基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数据测控模块的棒材轧机的轧制力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1.2)中,对弹性元件的侧表面进行再处理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对弹性元件的侧表面去油;
然后,用水磨细砂纸分别沿轴线45°和135°打磨,接着划线确定贴片位;
最后,用丙酮清洗表面后,再用无水乙醇清洗表面,待风干后在烘箱烘烤约40℃除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数据测控模块的棒材轧机的轧制力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2)中,安装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在棒材轧机压下式液压压下装置的压下液压缸的下表面和上支撑辊轴承座之间的厚垫片组间开槽,其槽周径等于所述步骤(1)中制作的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最大周径尺寸;
然后,将所述步骤(1)中制作的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放置于槽中,让其上表面与下表面分别通过所述步骤(1.1.1)中球面垫与压下液压缸的下表面和上支撑辊轴承座表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数据测控模块的棒材轧机的轧制力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3)中,对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进行防护的操作步骤有:首先,对完成贴片的轧制力学性能测量传感器,均涂二次防潮胶水,并分别进行了二次高温聚合;
然后,对组成桥路后的传感器应变片面均进行包扎,在包扎物的表面再涂以防潮防水胶以确定传感器能高度绝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198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骨科康复训练辅助装置及辅助系统
- 下一篇:一种橡胶圈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