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6089.0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19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波;李忠于;杨刚;李兴田;于杨;王金质;仇冬;毛春鹏;秦冬玲;檀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04;C02F1/00;C02F1/66;C02F1/44;C02F1/469;C02F1/28;C02F1/42;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醇 合成 催化剂 生产 废水 资源 利用 方法 | ||
一种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采用预处理单元+浓缩和脱盐集成单元+吸附单元+多效蒸发单元的耦合处理工艺,通过膜分离技术,吸附技术和电渗析技术的组合,将生产废水中的杂质分离,处理,回收后回用,工艺简单,操作稳定,运行成本低,副产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催化剂生产废水的近零排放,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全球范围内,工业污水中的硝酸盐排放量与日俱增,使得氮的自然循环遭到破坏,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硝酸盐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危害,硝酸根进入血液后氧化易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严重时可导致缺氧死亡。据资料报道,欧盟规定饮用水中的硝酸盐含量(以N计)不能超过6 mg/L,我国和美国的规定是不超过10 mg/L。解决废水中硝酸盐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催化剂是工业生产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90%以上的工业过程都需要使用催化剂,比如,化工,石化,生化,环保等。随着MTO/MTP等现代煤化工的快速发展,甲醇合成催化剂的用量呈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甲醇合成催化剂的用量在8000t/a以上。但是目前国内催化剂行业的生产处于较低水平,生产过程产生大量高盐废水,其主要成分为硝酸钠,还有微量杂质铜离子和杂质锌离子,废水中铜、锌和总氮严重超标。这些铜锌离子如果直接外排,会污染水体,对农作物特别是小麦影响较大,会造成小麦出苗不齐,分蘖少,植株矮小、叶片萎黄。含铜废水会引起水生生物急性中毒,并且铜锌离子还会影响后续污水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常用的脱氮方法有化学脱氮和生物脱氮,化学脱氮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法,零价铁和镁还原法,催化脱氮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生物脱氮是指在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氮及氨氮经过氨化作用、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最后转化为氮气的过程。
膜技术以分离膜为分离手段,用于流体或气体物质的净化提纯。高效率、低耗能是膜技术最突出的特点。膜技术作为当代最重大的高新技术之一,近三十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其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环保行业更是如此。以造纸废水、印染废水、电子废水等废水的处理工艺上来说,近年来,膜法废水资源化与回用水技术发展迅速,日趋成熟,已经出现大量工程案例。随着膜法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废水的资源化与回用水技术也日益成熟,今后催化剂废水资源化是大势所趋。
专利CN201010212313.5、专利CN201610553101.0和专利CN201210503112.X等现有技术中,能有效地将水中的铜锌金属离子进行回收和利用,但对废水本身并未得到进一步处置,且水中的大量硝酸盐未进行处理,后续废水的资源化利用还有待研究,未达到零排放的要求。
专利CN201720949217.6仅仅是对废水中硝酸钠进行回收,未进行资源化利用,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并未有效回收利用。
专利CN201010212322.4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其中通过沉淀法处理铜、锌离子,废水再进行生化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针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以“预处理-膜分离-吸附-电渗析”为工艺主线,将废水中的不同类型盐成分有效分离,高效回收,资源化利用,实现废水的近零排放。
本发明实现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预处理+浓缩和脱盐集成+吸附+多效蒸发的耦合处理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60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碱液净化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玻璃纤维的智能化在线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