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曲霉毒素风险预警智能感知卡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9138.1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4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奇;白艺珍;唐晓倩;李慧;李培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曲霉 毒素 风险 预警 智能 感知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黄曲霉毒素风险预警智能感知卡及其应用。包括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纳米抗体或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单克隆抗体、信号材料标记的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兔多克隆抗体、样品垫、硝酸纤维素膜、吸水垫、底板、羊抗兔抗体,所述的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是指AFT‑YJFZ01肽,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用于快速感知曲霉属产毒黄曲霉菌株产黄曲霉毒素能力和鉴别农田、农产品、中药材、饲料等产品中是否存在强产毒力的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以及智能感知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水平,容易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黄曲霉毒素风险预警智能感知卡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毒性强、危害大,是污染食品种类最多的污染物,我国是世界上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近年总体呈现污染加重趋势,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黄曲霉毒素是自然界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 是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认定的I 类致癌物,已引发过多起人畜群体中毒事件,成为肝癌病例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近5 年Web of Science检索数据统计: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及原料种类超过了110 种,高居污染物首位。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等产毒真菌产生。以花生为例,花生在田间已经带上了黄曲霉毒素的产毒真菌菌株,在收获后这些菌株伴随着花生一起进入包装袋、运输车、仓库、加工线等,条件一旦适宜,均可以产生大量的黄曲霉毒素,从而威胁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国际半干旱研究所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将黄曲霉毒素的产毒真菌列为花生等作物的土传病原加以研究与防控。
已有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产毒真菌不同菌株之间产毒力差异很大,从不产毒真菌菌株一直到高产毒力菌株都有分布。以花生中分离的黄曲霉菌株为例,有相当一部分黄曲霉菌株缺失了产毒基因或产毒关键调控基因,它们不具有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能力;有约不到20%的黄曲霉菌株为强产毒力菌株。如何在黄曲霉毒素污染事前评估预警风险?这一直是本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针对上述难题,发明人团队经过十多年系统性研究,发现了黄曲霉毒素的产毒真菌产毒力指示分子,并首次明确其具有黄曲霉毒素污染事前预警功能,因此成为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研究发现该预警分子发生水平与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联性,由此利用此关联性,进一步发明了黄曲霉毒素风险预警智能感知卡其用于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早期发生风险预警,为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源头防控与早防早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黄曲霉毒素风险预警智能感知卡及其应用,其用于快速感知曲霉属产毒黄曲霉菌株产黄曲霉毒素能力和鉴别农田、农产品、中药材、饲料等产品中是否存在强产毒力的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以及智能感知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水平,容易推广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黄曲霉毒素风险预警智能感知卡,包括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纳米抗体或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单克隆抗体、信号材料标记的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兔多克隆抗体、样品垫、硝酸纤维素膜、吸水垫、底板、羊抗兔抗体,底板的一面从上到下依次粘贴吸水垫、检测垫和样品垫,相邻各垫在连接处交叠连接,所述检测垫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基垫,硝酸纤维素膜上自上而下设置横向质控线和检测线,所述的质控线上包被有羊抗兔抗体,所述的检测线上包被有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纳米抗体或者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单克隆抗体,所述的信号材料标记的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兔多克隆抗体装载在样品垫上,或者单独装载,所述的黄曲霉毒素预警分子是指AFT-YJFZ01肽,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 所示。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信号材料是指常规的铕乳胶微球、金纳米颗粒以及其他可达到类似效果的标记材料,均可通过商业购买获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91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