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弧点火定位装置及其专用切割弹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7257.3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45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良;周航;甄建伟;杜仕国;孙福;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013 | 分类号: | B23K9/013;B23K9/28;B23K9/32;F23Q3/00;F23Q21/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胡澎 |
地址: | 210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弧 点火 定位 装置 及其 专用 切割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弧点火定位装置及其专用切割弹,电弧点火定位装置包括有:用于设置在切割弹点火位上的定位片、穿接在所述定位片上的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以及用于固定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的卡销;在所述定位片上设置有两个穿线孔以及供卡销穿插定位的插孔,所述插孔位于两个所述穿线孔连线的两侧。本发明通过在定位片上设置两个穿线孔和两排插孔,由卡销通过插孔将导线正极端或导线负极端固定在定位片上。本发明通过在定位片上设置两排孔位一一相对的插孔,可以满足导线不同的绕制方式,还可根据需要调整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之间的距离,在便于装配的同时,提升了装配时的容错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急切割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弧点火定位装置及其专用切割弹。
背景技术
现有的切割弹装置内部装填切割剂,端部设置喷嘴,类似于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将切割剂点燃后,通过喷嘴向外喷射高温熔渣和高温气体。切割弹装置用于销毁装备设施、切割金属、事故救援等工程或军事行业。目前一次性使用的切割弹采用的电弧点火方式存在有一定的缺陷。由于电弧产生电火花的过程对导线正负极端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距离过长不能产生电弧火花,不仅导致切割弹点火失败,而且还容易对高压逆变器造成损害;距离过短时,在外力影响下导线正负极端可能会接触,点火时直接造成短路,损坏电源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种电弧点火定位装置,以解决现有电弧点火容易失败或短路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弧点火定位装置,包括有:用于设置在切割弹点火位上的定位片、穿接在所述定位片上的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以及用于固定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的卡销;在所述定位片上设置有两个穿线孔以及供卡销穿插定位的插孔,所述插孔位于两个所述穿线孔连线的两侧。
进一步地,本发明可以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由定位片的一面各穿过一个所述穿线孔后,在定位片的另一面相向弯折并保持间距;所述卡销为U型卡,两个卡臂上分别设有防滑脱的倒刺结构,在穿入定位片上的插孔后将导线正极端或导线负极端固定在所述定位片上,在所述卡销的连接臂的中部底面设有用于对所定位的导线负极端或导线正极端进行限位的限位卡齿。
所述插孔呈两排开设在所述定位片上,并位于两个所述穿线孔连线的两侧,两排所述插孔的孔位一一相对,且两排所述插孔以两个所述穿线孔的连线为对称设置。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就是提供一种切割弹,以解决现有切割弹采用的电弧点火方式容易失败或短路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切割弹,包括电弧点火定位装置,所述电弧点火定位装置包括有:用于设置在切割弹点火位上的定位片、穿接在所述定位片上的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以及用于固定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的卡销;在所述定位片上设置有两个穿线孔以及供卡销穿插定位的插孔,所述插孔位于两个所述穿线孔连线的两侧。
进一步地,本发明可以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切割弹包括有管壳,在所述管壳上设置有封堵所述管壳一端的底座,在所述管壳内部设置有切割剂,在所述管壳另一端设置有喷嘴,所述喷嘴的外表面与所述管壳内壁紧贴,所述喷嘴的上喷口处为收口向下的锥形结构,所述喷嘴的下喷口处为柱形结构,所述喷嘴柱形结构的直径与锥形结构下端面的直径相同;所述定位片设置在所述喷嘴的下喷口处。
所述导线正极端和导线负极端由定位片的一面各穿过一个所述穿接孔后,在定位片的另一面相向弯折并保持间距;所述卡销为U型卡,两个卡臂上分别设置有防滑脱的倒刺结构,在穿入定位片上的插孔后将导线正极端或导线负极端固定在所述定位片上,在所述卡销的连接臂的中部底面设有用于对所定位的导线负极端或导线正极端进行限位的限位卡齿。
所述插孔呈两排开设在所述定位片上,并位于两个所述穿线孔连线的两侧,两排所述插孔的孔位一一相对,且两排所述插孔以两个所述穿线孔的连线为对称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72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