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尘、清洗、手持三合一干湿两用多功能立式吸尘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6766.4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99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倪祖根;钱国祥;李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L11/292 | 分类号: | A47L11/292;A47L11/40;A47L7/00;A47L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1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尘 清洗 手持 合一 干湿 两用 多功能 立式 吸尘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面吸尘、地面清洗、手持吸尘三合一干湿两用多功能立式吸尘器,包括机身、手柄体、手持吸尘器、储污箱、清洁液箱和电动地面刷;机身的中间部位设计有一外凸的固定座,手持吸尘器设置在固定座的上方,并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上;清洁液箱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上;储污箱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动地面刷上。基于以上设置,本申请优化了机身结构,能够方便用户手持操作杆身,并有效地避免了储污箱中的液体回流,从而满足了清洁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尘器,尤其涉及一种地面吸尘、地面清洗、手持吸尘三合一干湿两用多功能立式吸尘器。
背景技术
干湿两用吸尘器具有吸尘吸水的功能,已被应用到千家万户的家庭清洁中。现有的干湿两用吸尘器通常将清洁液箱和储污箱设置在机身上,这种设计导致机身重量加大,不利于使用者手持操作;另外,在清洁过程中,为保持合理手持姿势,储污箱会随机身发生倾斜,那么储污箱的液体很容易回流到地面,从而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三合一干湿两用多功能立式吸尘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面吸尘、地面清洗、手持吸尘三合一干湿两用多功能立式吸尘器,其优化了机身结构,能够方便用户手持操作杆身,并有效地避免了储污箱中的液体回流,从而满足了清洁使用需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面吸尘、地面清洗、手持吸尘三合一干湿两用多功能立式吸尘器,包括机身、手柄体、手持吸尘器、储污箱、清洁液箱和电动地面刷;机身的中间部位设计有一外凸的固定座,手持吸尘器设置在固定座的上方,并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上;清洁液箱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上;储污箱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动地面刷上;
三合一干湿两用多功能立式吸尘器至少具有以下两种工作模式:
干湿两用立式吸尘器模式,手持吸尘器与机身结合连接,且在手持吸尘器的吸力作用下,气体、灰尘和/或液体的混合流体由电动地面刷的吸入口进入储污箱后,进行第一级气体、灰尘和/或液体的分离,灰尘和/或液体存储在储污箱内,第一级分离后的流体依次经机身内的流体通道、固定座流道进入手持吸尘器的尘筒组件进行第二级尘气分离,分离后的洁净空气从手持吸尘器的排风口排出;
手持吸尘器模式,手持吸尘器与机身解锁分离并单独使用,在手持吸尘器的吸力作用下,流体由手持吸尘器的进风口进入尘筒组件进行尘气分离,分离后的清洁空气从手持吸尘器的排风口排出。
优选的,手持吸尘器和清洁液箱均设置在机身的前方,清洁液箱设置在固定座的下方。
优选的,手持吸尘器设置在机身的前方,清洁液箱设置在机身的后方。
优选的,机身的下部设置有一清洁液箱支撑座,清洁液箱通过该清洁液箱支撑座支撑在机身上。
优选的,机身上配置有用于独立锁定/解锁手持吸尘器的第一锁紧结构,和用于独立锁定/解锁清洁液箱的第二锁紧结构。
优选的,清洁液箱支撑座可相对于机身枢转;第二锁紧结构解锁清洁液箱时,清洁液箱支撑座能够相对机身自动旋转从而带动清洁液箱至方便拿取的状态。
优选的,储污箱内部设置有一个旋风分离器,以使混合流体进入储污箱内部后,气体、灰尘和/或液体实现离心分离,灰尘和/或液体存储在储污箱底部,分离后的气体流向手持吸尘器。
优选的,机身沿其长度方向构造为细长杆式,且固定座的截面积、手持式吸尘器的截面积及清洁液箱的截面积均大于机身的最大截面积。
优选的,手持吸尘器单独使用时,可附接包括除螨刷、扁刷、毛刷、宠物刷、软管等多种附件,实现多种场景的全屋清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7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扇叶片及涡扇发动机
- 下一篇:触控数据获取方法及装置、触控模组、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