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亲水性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606339.6 | 申请日: | 2021-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3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傅丽;刘树华;张建峰;徐青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9K8/20 | 分类号: | C09K8/20;C09K8/16;C09K8/18;C09K8/08;C10C3/04;C10C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亲水性 沥青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亲水性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亲水性沥青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酸酐化预改性沥青:100份;性能调节剂:0.5~10份,优选为1~8份;其中酸酐化预改性沥青,按重量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劣质减渣:100份;酸酐改性剂:2~10份;多聚磷酸:0.1~2份;引发剂:0.08~0.7份;改性助剂:1~15份;其中,所述多聚磷酸包括多低磷酸含量的多聚磷酸和高磷酸含量的多聚磷酸;所述改性助剂包括碳五石油树脂和碳九石油树脂。本发明以难处理的劣质减渣为原料,经过改性处理得到了软化点高、亲水性好的高软化点沥青,可作为生产沥青类水基钻井液的原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亲水性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软化点沥青是一种软化点在100℃以上,尤其在120℃以上的沥青。高软化点沥青因其出色的高温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油田钻井液体系。高软化点沥青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溶剂脱沥青工艺和氧化工艺,两种工艺存在能耗大、工艺复杂、成本高等缺陷,且由两种工艺生产的高软化点沥青的亲水性能并没有得到改善。
沥青类钻井液体系以油基为主,但是油基钻井液在成本和环保方面有一定缺陷,水基类钻井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酸酐化改性可以提高沥青的软化点和亲水性能,为开发沥青类水基钻井液材料奠定了基础。但是,沥青属于相对惰性的体系,与酸酐的反应能力差,反应转化率很低。未反应的酸酐留在沥青中腐蚀设备,加热后小分子酸酐挥发出来对人体和环境有害,低转化率也增加了酸酐用量,成本提高。所以,在制备高软化点亲水性沥青时需要提高酸酐化反应的转化率。
随着原油的日益重质化,减压渣油收率逐渐提高,渣油中重金属含量、硫含量等增大,渣油中饱和分和沥青质相对含量增高,芳香分和胶质相对含量减小,且沥青质的缔合程度升高,存在形态更为复杂,直接将劣质化渣油制备成高等级沥青的生产难度增加。因此,针对这类越来越劣质化的渣油,如果能将其经过改性得到软化点高、亲水性好的生产钻井液沥青的中间体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CN1415699A公开了一种氧化沥青的生产方法,首先采用静态混合器将空气和沥青混合,使空气以微小气泡分散到沥青原料中,然后进入氧化装置进行氧化反应,该方法在生产普通道路沥青和建筑沥青时可以对沥青性能进行调节,但是不适合用于生产高软化点沥青。因为高温下空气在沥青中存在的量很少,氧化效率有限,不能大幅提高沥青的软化点,且生产过程存在结焦现象。
CN103805221B公开了一种高软化点沥青的生产方法,该方法生产原料是煤沥青与石油沥青的混合物,利用煤沥青高温下粘度小、反应活性高等特点促进了氧化反应的进行,但是煤沥青氧化过程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环境和人体有害,且制备的高软化点沥青并不具有亲水性能,不能作为制备沥青类水基钻井液的原材料。
综上,以上方法在制备高软化点沥青时存在能耗高、工艺复杂、污染环境等问题,且制备过程中对沥青软化点的提高能力有限,生产的高软化点沥青亲水性差,不适合作为制备沥青类水基钻井液的原材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亲水性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难处理的劣质减渣为原料,经过改性处理得到了软化点高、亲水性好的高软化点沥青,可作为生产沥青类水基钻井液的原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亲水性沥青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酸酐化预改性沥青:100份;性能调节剂:0.5~10份,优选为1~8份;其中酸酐化预改性沥青,按重量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
劣质减渣:100份;
酸酐改性剂:2~10份,优选为2~8份;
多聚磷酸:0.1~2份,优选为0.2~1.8份;
引发剂:0.08~0.7份,优选为0.15~0.7份;
改性助剂:1~15份,优选为2~1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3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阳离子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涡轮发动机正时结构及其工作方式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