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壁筒状炭/炭复合材料快速致密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3736.8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7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杨闯;范永中;刘冬玲;陈晓磊;陈贺;程兆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德新材料科技(葫芦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83 | 分类号: | C04B35/83;C04B35/52;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张皓清 |
地址: | 125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壁 筒状炭 复合材料 快速 致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壁筒状炭/炭复合材料快速致密化方法没涉及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方法领域。本发明采用双级压差方式进行快速增密,主要包括定型和致密阶段完成致密化。定型期在预制体内部放置石墨材质的出气型芯,既保证薄壁预制体不变形又起到气体均匀分散作用,气体主要从预制体间隙排出,共沉积30h~50h,沉积出粗糙层结构热解炭,直至密度1.0g/cm3;致密期,将出气型芯取出,加快沉积速率,而且不会影响其尺寸精度,共沉积70~100h,沉积出具有密度1.75~1.80g/cm3的炭/炭复合材料。每个预制体均能形成一个单独沉积室,多个筒型预制体外侧施加石墨筒体再次形成一个大的沉积室,从而在预制体径向建立了双级压力梯度,反应气体的利用率提高至35~60%,比等温法高出约10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薄壁筒状炭/炭复合材料快速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炭/炭复合材料是由高强度炭纤维和热解碳基体构成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炭/炭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高低温力学、导热性能及自润滑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摩擦材料。因此,该材料特别适用于特殊工况环境使用的轴承保持架,如极低或极高环境温度。
目前,炭/炭复合材料主要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气相渗透法、液相浸渍法以及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但液相浸渍法存在气孔率大,强度差等缺点,而化学气相渗透方法制备的材料强度高,孔隙率较低、热解碳结构可调,其强度可设计性较强,被广泛应用于该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化学气相渗透方法包括炭纤维预制体编织、增密、机械加工、高温纯化等工序,其中增密工序在所有工序中至关重要。现有增密工序多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方法,致密周期长达700h,但是产品均匀性好;温度梯度法则致密化速率提高,但是产品易变形,尤其制作壁厚≤10mm薄壁筒状部件时,采用温度梯度法制作的薄壁筒极易变形,生产工艺复杂,并且生产制作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壁筒状炭/炭复合材料快速制备方法,缩短致密化周期的同时保证筒体均匀性。
为实现此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薄壁筒状炭/炭复合材料快速致密化方法,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预制体定型安装:在平台摆放底座和筒体,出气型芯插入底座定位孔中,将预制体套在出气型芯外侧,出气型芯上端依次安装T型端盖和顶盖,T型端盖上端与顶盖进行找正配合;
步骤二、预制体渗碳定型处理:在1030℃~1040℃条件下,通入天然气和丙烯的混合气体,天然气和丙烯的体积比例为1~2:1,预制体与筒体间压力在2~3KPa,送气管道将沉积混合气体通过底座上均布的进气孔送入出气型芯中,沉积混合气体透过出气型芯均布的圆孔,对预制体进行均匀渗透,达到预制体内界限压力后混合气体通过筒体上端的开口槽向外排出,渗碳定型处理时间为30~50h,预制体密度沉积至1.0g/cm3;
步骤三、预制体重装:依次将顶盖、T型端盖和筒体拆除,取出预制体和出气型芯,将预制体和出气型芯分离;将定位套安装在底座定位孔中,预制体下端套装在定位套外侧,预制体上端安装T型端盖和顶盖;
步骤四、预制体致密化处理:在1020℃~1030℃条件下,通入天然气和丙烯的混合气体,其体积比例为2~4:1,预制体与筒体间压力在4~5KPa,送气管道将沉积混合气体通过底座和定位套送入预制体内部,待预制体内部达到界限压力后,混合气体从T型端盖的L型透气槽中排出,进入外部沉积区,外部沉积区气体达到沉积压力后,混合气体通过筒体上端的开口槽向外排出,致密化处理时间为70~100h,预制体密度达到1.75~1.80g/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德新材料科技(葫芦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德新材料科技(葫芦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37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