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性UV漆及其配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3611.5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98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吴浩;关存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名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16 | 分类号: | C09D175/16;C09D133/12;C08G18/32;C08G18/67;C08G18/73;C08F8/42;C08F220/14;C08F220/18;C08F220/24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刘勇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性 uv 及其 配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性UV漆及其配制方法,属于UV漆制造技术领域,该种水性UV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20‑40份、改性丙烯酸酯乳液20‑40份、无水乙醇15‑25份、乙二醇丁醚5‑15份、滑石粉5‑10份、光引发剂1‑5份、消泡剂0.1‑0.5份、胺中和剂0.1‑0.5份。且本发明合成了具有高度支化结构的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且该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末端丙烯酸酯基和封端的双键,协同提供高了UV固化速度,减短UV固化时间;本发明提供的水性UV漆,具有优良的附着力和硬度,且获得漆膜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以及优良的耐水性、耐油性和耐污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UV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水性UV漆及其配制方法。
背景技术
UV漆一般指光固化涂料,光固化涂料又称光敏涂料,是以紫外光为涂料固化能源,又称紫外光固化涂料。其特色为不需加热,可在纸张、塑料、皮革和木材等易燃底材上迅速固化成膜。水性UV漆是以水为稀释剂的光固化漆,不含有机溶剂,绿色环保,且其结合了水性涂料和光固化涂料的优点,近年来发展飞速。
但是目前水性UV漆的性能存在以下不足:水性UV漆的附着力和硬度不足;干燥速度太慢;在获得的复合膜的性能(如耐磨擦性、耐水性、耐氧性)不高。
公开号为CN104804498A公开了一种塑胶用水性UV漆,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25-50份;活性稀释剂:10-25份;光引发剂:1-4份;溶剂:5-15份;消光剂:0-7份;分散剂:1-2份;增稠剂:0-2份;水:5-15份;消泡剂:0.2-1份;流平剂:0.2-1份;附着力促进剂:1-3份;所述附着力促进剂为苯氧基二甲基硅烷化合物;采用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与成分为苯氧基二甲基硅烷化合物的附着力促进剂配合,能够提高水性UV漆对塑胶底材的层间附着力。但是,上述水性UV漆存在成膜干燥速度慢的问题。
申请号CN201110258320.3公开了一种水性UV漆及其配制方法,该水性UV漆包括重量百分比的配方组分为:水性脂肪族聚氨酯Neorad R444 48-15%、水性脂肪族聚氨酯Neorad R447 40-55%、水性丙烯酸预聚物Neorad R448 10-20%、引发剂2-6%、水性UV流平剂0.5-1.5%、水性UV消泡剂0.5-1.0%。但是,上述水性UV漆存在成膜后膜的耐水性不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性UV漆及其配制方法,提高水性UV漆的附着力和硬度,缩短UV固化时间,缩短UV漆干燥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性UV漆及其配制方法,以解决水性UV漆的附着力和硬度不足,干燥速度慢,漆膜的耐水性不足问题。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性UV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20-40份、改性丙烯酸酯乳液20-40份、无水乙醇15-25份、乙二醇丁醚5-15份、滑石粉5-10份、光引发剂1-5份、消泡剂0.1-0.5份、胺中和剂0.1-0.5份。
所述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通过以下步骤制成:
步骤A、向装有搅拌棒、回流冷凝管和通氮气的四口烧瓶中加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N,N-二甲基甲酰胺,搅拌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用油浴锅将反应体系的温度加热至73℃,再用恒压滴液漏斗滴加含有对苯二甲醇和催化剂A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滴加结束后,每间隔20min测量一次反应体系的NCO值,当NCO值达到15.01%时,将反应体系的温度加热至77℃,再用恒压滴液漏斗滴加丙三醇,滴加结束后,每间隔20min测一次反应体系的NCO值,当NCO值低于1%时,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水洗3-5次,真空干燥箱内40℃干燥,获得中间体1,反应过程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名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名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36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