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沼水蛙多功能多肽Cath-HG在制药和化妆品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8672.7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3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徐学清;柴金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8/17 | 分类号: | A61K38/17;A61K8/64;A61P7/02;A61P17/10;A61P29/00;A61P31/04;A61P37/02;A61Q17/00;A61Q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张玲春 |
地址: | 51027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沼水蛙 多功能 多肽 cath hg 制药 化妆品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多肽及其基因和在制药和化妆品中的应用,所述沼水蛙多功能多肽Cath‑HG是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2725.12道尔顿,等电点10.232,其氨基酸序列为如SEQ ID NO.1所示,上述多肽的第三位半胱氨酸和第七位半胱氨酸构成分子内二硫键。本发明所述沼水蛙多功能多肽Cath‑HG是根据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合成。本发明由沼水蛙多功能多肽Cath‑HG具有结构简单、人工合成方便、生物活性多样而强的特点,可以作为制备抗痤疮感染、抗炎、免疫调节、脓毒症、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药物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沼水蛙多肽在制药和化妆品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涉及沼水蛙多功能多肽Cath-HG在制药和化妆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炎症是身体对外部攻击和有害刺激(例如,因为伤口、微生物病原体感染或化学刺激引起的组织损伤)的生理防御反应。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调控。当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损害其自身组织和器官,如发现、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脓毒症,甚至因休克、多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致病菌并启动炎症反应。作为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巨噬细胞是主要促炎细胞,在非特异性和后天免疫应答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刺激的巨噬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促炎介质,包括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L-6)、趋化因子(MCP-1)、白介素-1β(IL-1β)和活性氧(ROS),其介导炎症和与分子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诱发刺激的因素包括促细胞分裂剂、炎性细胞因子、电离辐射和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等。
脂多糖(LPS)也被称为内毒素,是脓毒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脓毒症是一种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有关的临床综合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并持续成为发达国家重症监护病房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脓毒症炎症反应失调和免疫稳态破坏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并与器官损伤及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脓毒症感染的严重性归因于激活级联反应,在此过程中,炎症反应失调时的炎性反应亢进,病原体激活天然免疫系统,特别是巨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产生大量促炎因子,该激活级联反应会导致细胞因子产生自动扩增形成“细胞因子风暴”,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造成众多组织细胞的炎性损伤。当前脓毒症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病源学诊断,针对病因给予积极的治疗例如抗感染和扩容升压等,一些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可能会受益于诸如皮质类固醇或活化的蛋白C之类的药物,这些治疗措施对于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都是极大挑战。在脓毒症休克发生时应用得当药物对于控制、延缓疾病进展、提升生存率意义重大。因此,对于能够针对于提高脓毒症患者生存率,纠正内环境紊乱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药物需求仍面临诸多挑战。
痤疮是一种经常发生于青少年的慢性炎性疾病,已被列为全球排名第八最常见的疾病。痤疮的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但是革兰氏阳性的厌氧芽孢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在炎性痤疮的发展中直接和间接地起重要作用。它通常在人类皮肤皮脂囊中发现并且能够诱导一些趋化因子将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吸引到毛囊皮脂。此外,据报道,痤疮丙酸杆菌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激活核因子(NF)-κβ转录因子刺激和延长由Toll样受体2介导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8和TNF-α的产生,从而引起炎症。因此,抑制或杀死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对痤疮治疗至关重要。常用的痤疮药物包括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异维甲酸、水杨酸、类固醇、口服抗雄激素。这些药物通常能针对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但是使用这些合成化学药物可能会导致轻度至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抗生素通过杀死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发挥治疗作用,然后长期应用后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过氧化苯甲酰尽管能通过抗菌发挥作用,但它却会引起红斑、脱屑和灼烧感。因此,找到一种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作用但诱导耐药潜能很弱并且其他副作用少的新药物至关重要。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天然”药品、保健品、美容品的需求日渐增加。因此,厂商在其配方中加入了更多的基于天然产物的材料。随着最近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能够更好的评估天然产物的效力和/或可能的新用途。由于该科学的崭新性,以及由于可被用于药品、保健品、美容品生物活性剂的动物天然产物是如此的广泛,大多数仍然没有被充分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未经南方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86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