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好氧培养生物法在线再生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的复合功能菌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7104.7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3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徐韡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韡卿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10;C02F101/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1 | 代理人: | 方莉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培养 生物 在线 再生 活性炭 吸附 载体 复合 功能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好氧培养生物法在线再生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的复合功能菌剂,其包括能够降解目标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的菌,所述目标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为有机物和氨氮。将复合功能菌剂投入活性炭滤池,通过驯化能够在活性炭类吸附载体上形成由致密的、丰富的菌群及其分泌物形成的共生体,由此实现生物法在线再生活性炭类吸附载体,从而在保障对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会降低的同时,简化工艺,并大大缩减工程运营和人力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好氧培养生物法在线再生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的复合功能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领域吸附载体主要用于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良好的吸附载体不仅仅需要很高的吸附容量量,其表面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以活性炭为例,因其具有丰富空隙结构和复杂的比表面积,以及强大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作为各种水质处理的应用技术而被广泛认可。但是活性炭对不同水质污染物的吸附性虽然表现稳定,一旦达到吸附饱和,就会降低吸附效率,甚至不再具有吸附能力,需及时替换,故运行费用较高,同时对于吸附饱和活性炭的处理也会成为用户的负担。因此,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如何能够将吸附质从吸附饱和的活性炭中去除来实现活性炭再生,是一个常见的技术问题。最常用的加热再生法,将吸附饱和的活性炭转移处理,通过设置再生温度850℃左右将活性炭中吸附的有机物进行高温降解,已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广泛性,但是操作繁琐、并且消耗大量的能耗、运维以及人力成本,不适应于实际的工程应用。因此,如何使活性炭在现场发挥吸附作用的同时一边实现吸附性能再生,从而规避线下处理饱和活性炭使其再生的技术费用,节省运行成本是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
目前在线处理主要以超声波再生法作为显著技术,利用超声波发生装置固定在活性炭滤池,将超声波探针伸入活性炭滤池中,通过超声降解吸附在活性炭表面的有机物从而实现原位再生。该技术虽然能够实现活性炭再生,但对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对某些菌种造成致命打击,从而对于滤池本身而言丧失一定的降解能力;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也增加了运行成本。而生物法再生则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有机物,以达到降解污染物的同时再生活性炭的目的,同时也作为普遍的水处理技术被应用。但是该技术理论上的可行性很难投入到复杂的工程应用中,是因为不同的水体体系复杂,原水中含有不同的微生物种群,会对降解活性炭有机物的功能菌造成干扰,甚至会使功能菌群失效。而采用直接投加功能菌的方式分解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有机物来维持活性炭吸附能力的工艺或技术,对进水有机物的要求是50mg/L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实际工程的应用。如何在现有活性炭滤池基础上,不依托其它技术手段而仅通过技术主体本身就能够充分发挥功能菌的降解性,也无需考虑原水体系中复杂土著微生物对外源投加的功能菌的降解效果造成干扰,从而实现活性炭的吸附再生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好氧培养生物法在线再生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的复合功能菌剂及其应用。该复合功能菌剂能够降解目标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且经过在原水环境中驯化能够形成适应原水环境的复合型功能菌群稳定地附着在活性炭类吸附载体上,然后进一步用于降解目标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利用该复合功能菌剂能够在保留原水,不除原菌的条件下,通过将其投入活性炭滤池形成生物膜的启动方法,来实现生物法在线再生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的技术,在保证目标污染物(有机物、氮等)去除效果不降低的同时,简化工艺,并大大缩减工程运营和人力成本。
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好氧培养生物法在线再生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的复合功能菌剂,其包括能够降解目标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的菌,其中,所述目标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为有机物和氨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复合功能菌剂包含陶厄氏菌属(Thauera)、红杆菌属(Rhodobacter)、盐单胞菌属(Hal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殖杆菌属(Gemmobacter)、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的菌中的至少两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韡卿,未经徐韡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71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 下一篇:一种高压开关轴承及其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