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CO2捕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4058.5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0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刘飞;祁志福;孙士恩;申震;厉宸希;方梦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53/1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挥发性 有机 污染物 排放 co2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CO2捕集系统,包括吸收塔、贫富液换热器、再生塔和水洗塔;吸收塔自下而上分为吸收塔低温段和吸收塔高温段,吸收塔下部设有吸收塔烟气进口,吸收塔顶部的吸收塔烟气出口连接至水洗塔的烟气入口;吸收塔底部的富液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贫富液换热器连接至再生塔高温段吸收剂进口,另一路直接连接至再生塔低温段的吸收剂进口;再生塔自上而下分为再生塔低温段和再生塔高温段,再生塔底部的贫液出口分为三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水洗塔维持系统水平衡的同时,利用吸收塔高温段,提高有机胺在水洗塔内的回收率,降低了挥发性有机胺排放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烟气CO2捕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CO2捕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碳中和目标下,亟需发展大规模碳捕集技术,尤其是针对我国现阶段最大固定 CO2排放源—燃煤电厂烟气及工业烟气。现有CO2捕集技术包括化学吸收法、固体吸附法、膜分离等,其中化学吸收法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捕集烟气CO2的技术路线。
呈弱碱性的有机胺溶液是化学吸收技术最成熟的CO2吸收剂,如质量浓度为20%-30%的乙醇胺(MEA)水溶液,已应用于百万吨级/年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工程装置。根据该技术工艺,有机胺吸收剂在吸收塔内(约40℃)吸收CO2后,富液经贫富液换热器升温后,送去再生塔 (约100-120℃)加热解吸CO2,再生后的吸收剂经贫富液换热器后,送回吸收塔吸收CO2。有机胺吸收剂的水含量高达70%-80%,再生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热用于水的蒸发和升温,导致工艺的运行能耗高。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提出了多种低能耗CO2捕集工艺和系统。Cousins等(DOI:10.1016/j.cherd.2011.02.008)提出再生塔底部排出的热贫液低压闪蒸-再压缩工艺,再沸器热负荷可降低19%。Le Moullec等(DOI:10.1016/j.ijggc.2014.09.024)提出吸收塔中间设置级间冷却器装置,降低吸收塔温度,提高吸收剂的CO2吸收容量,从而降低吸收剂循环流量,降低系统运行能耗。中国发明专利(CN111715033A)公开了吸收塔与高压再生塔、常压再生塔结合的CO2捕集系统,通过高压再生、常压再生结合,提高CO2解吸量。但以上系统需增加额外的闪蒸罐(真空)、压缩机、冷却器、升降压装置等,也会产生额外的电能消耗。中国发明专利(CN104958998A)公开了富液分相和撕裂再生的CO2捕集系统,吸收剂吸收CO2后分相,CO2富相送去再生,CO2稀相与再生后的CO2富相重新混合后送回吸收塔吸收CO2。该系统能够大幅降低再生塔运行的再生能耗,但该系统仅适用于自发分相的两相吸收剂。
有机胺溶液的CO2吸收速率慢,吸收塔、换热器等设备尺寸较大,系统投资成本较高。中国发明专利(CN108187455A)公开了基于两相吸收剂的烟气CO2捕集系统,吸收塔底部设置分相器,重相送去再生塔,轻相送回吸收塔。该系统降低了吸收塔的塔高,从而降低吸收塔投资成本,但系统仅适用于CO2吸收过程能自发分相的两相吸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40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