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入层的内生智慧和数字孪生的实现方法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77024.3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12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孙军帅;王莹莹;李娜;赵芸;张慧敏;孙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10 | 分类号: | H04W24/10;H04W24/06;H04W88/18;H04L67/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姜精斌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入 智慧 数字 孪生 实现 方法 设备 | ||
一种非接入层的内生智慧和数字孪生的实现方法及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终端的第一AIF在操作维护系统中的第三分布式AI系统的控制或管理下,为所述第一DTF提供AI能力驱动;所述终端的第一DTF,同步获得第一NAS功能体的相关信息,并利用所述第一分布式AIF提供的AI能力驱动,在线仿真第一NAS功能体的功能,以及,获取第一测量数据并向核心网中的第二DTF上报第一测量数据,所述第一测量数据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NAS功能体的相关信息、第一AIF的运行状态、第一DTF的运行状态、网络侧的AI运行所需要的支撑数据。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一种具有内生智慧和数字孪生功能的非接入层,并能够减少操作维护系统与被管理对象之间的信息上报的开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ratum,NAS)的内生智慧的实现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第四代/第五代移动通信(4G/5G)网络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为外挂式AI,即通过网络侧(基站、核心网)和终端侧给AI功能节点上报AI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网元外部运行AI相关的处理,AI功能节点进行数据收集、处理、AI模型训练,并把AI运行的结果或者产生的策略(Policy)再发送到网络中。
目前4G/5G网络中的AI为外挂式AI,运行在操作与维护(Operations andMaintenance,OAM)系统中,存在两个无法克服的挑战:1)为了使AI运行结果更准确或者更具有有效性,需要把大量的、实时的、细颗粒度的测量信息上报到OAM系统,这种方法带来的代价(Cost)还是互操作性(异常件互联互通)都难以在商用网络中商用;2)因为OAM与网络侧连接的传输网络本身的限制,AI对网络的有效性依靠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导致AI运行的结果或者产生的策略可能无法匹配网络的需要,难以体现AI给网络带来的增益,从而难以实现智慧网络的愿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入层的内生智慧和数字孪生的实现方法及设备,实现了一种具有内生智慧和数字孪生功能的非接入层,并能够减少操作维护系统与被管理对象之间的信息上报的开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的非接入层NAS包括有第一数字孪生功能DTF和/或第一人工智能功能AIF;其中,
第一AIF,用于在操作维护系统中的第三分布式AI系统的控制或管理下,为所述第一DTF提供AI能力驱动;
第一DTF,用于同步获得第一NAS功能体的相关信息,并利用所述第一分布式AIF提供的AI能力驱动,在线仿真第一NAS功能体的功能,以及,获取第一测量数据并向核心网中的第二DTF上报第一测量数据,所述第一测量数据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NAS功能体的相关信息、第一AIF的运行状态、第一DTF的运行状态、网络侧的AI运行所需要的支撑数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DTF,还用于在仿真所述对应的第一NAS功能体的功能时,执行以下功能中的至少一种:预测所述对应的第一NAS功能体的状态、对所述对应的第一NAS功能体的运算负荷进行分解、预执行控制信令以实现端到端控制代价的最小化和控制信令方案的选择、所述终端的各个第一NAS功能体之间协作的最优逻辑路径选择。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DTF包括至少一个第一DT系统,每个第一DT系统分别仿真一个第一NAS功能体;
所述第一AIF包括有与每个所述第一DT系统相对应的第一分布式AI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布式AI系统、第二分布式AI系统和第三分布式AI系统分部是分布式AI功能的不同部分,共同执行预定AI算法或预定任务,所述第二分布式AI系统是设置于核心网的分布式AI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70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入漏洞的检测与修复方法、系统
- 下一篇:相机镜头与光源的对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