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入层的内生智慧和数字孪生的实现方法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77024.3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12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孙军帅;王莹莹;李娜;赵芸;张慧敏;孙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10 | 分类号: | H04W24/10;H04W24/06;H04W88/18;H04L67/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姜精斌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入 智慧 数字 孪生 实现 方法 设备 | ||
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非接入层NAS包括有第一数字孪生功能DTF和/或第一人工智能功能AIF;其中,
第一AIF,用于在操作维护系统中的第三分布式AI系统的控制或管理下,为第一DTF提供AI能力驱动;
第一DTF,用于同步获得第一NAS功能体的相关信息,并利用所述第一AIF提供的AI能力驱动,在线仿真第一NAS功能体的功能,以及,获取第一测量数据并向核心网中的第二DTF上报第一测量数据,所述第一测量数据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NAS功能体的相关信息、第一AIF的运行状态、第一DTF的运行状态、网络侧的AI运行所需要的支撑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TF,还用于在仿真对应的第一NAS功能体的功能时,执行以下功能中的至少一种:预测所述对应的第一NAS功能体的状态、对所述对应的第一NAS功能体的运算负荷进行分解、预执行控制信令以实现端到端控制代价的最小化和控制信令方案的选择、所述终端的各个第一NAS功能体之间协作的最优逻辑路径选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TF包括至少一个第一DT系统,每个第一DT系统分别仿真一个第一NAS功能体;
所述第一AIF包括有与每个所述第一DT系统相对应的第一分布式AI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布式AI系统、第二分布式AI系统和第三分布式AI系统分部是分布式AI功能的不同部分,共同执行预定AI算法或预定任务,所述第二分布式AI系统是设置于核心网的分布式AI系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T系统,用于在操作维护系统中的第三DT系统的统一控制或管理下进行对应第一NAS功能体的在线仿真,所述第三DT系统为离线式DT系统,所述离线式DT系统是指不需要与所仿真的功能体同步运行的DT系统;
所述第一分布式AI系统,用于在操作维护系统中的第三分布式AI系统的统一控制下运行,并通过与所述第二分布式AI系统和/或第三分布式AI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根据交互获得的信息,执行所述预定AI算法或预定任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T系统通过共享数据缓存或运行信息缓存,或者通过数据和信息共享方式,与对应的第一NAS功能体进行信息同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T系统,还用于接收第一信息和/或第二信息,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或第二信息,在线仿真对应第一NAS功能体的运行,并在第一分布式AI系统提供的AI算法的驱动下,产生针对第一NAS功能体的信令、策略和命令并发送给对应的第一NAS功能体进行处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是对应第一NAS功能体的输入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是对应第一NAS功能体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TF还包括有第一控制器和第三分布式AI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三分布式AI系统的驱动下,对各个第一DT系统的功能进行控制和编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分布式AI系统,用于根据输入的信息以及各个第一DT系统的特征,选择至少一个备选优化方案并提供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从所述备选优化方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候选优化方案,并配置给相应的第一DT系统进行运行,并根据所述候选优化的运行结果选择出一个最终优化方案,并根据所述最终优化方案,通过信令、策略或命令的方式,向相关的第一NAS功能体发送配置信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TF还包括有第一数据或信息共享功能体和第四分布式AI系统;
所述第四分布式AI系统,用于采用AI算法,对所述第一数据或信息共享功能体存储的信息进行数据优化,并记录优化迭代后得到的数据或信息,以提供给各个第一DT系统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702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入漏洞的检测与修复方法、系统
- 下一篇:相机镜头与光源的对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