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73887.3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6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王郭勇;张影;刘锦钏;刘力源;张恒基;刘哲;赵璇;陈帅;张岩;乐晓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黄河前沿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瑞通路桥新技术有限公司;山西黄河环境与资源经济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38/08;C04B18/02;C04B20/10;C04B111/40;C04B111/28;C04B111/20;C04B111/5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余晓雪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太原市综改示范***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建筑 用轻质高 性能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每立方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的原料:水泥300~350kg、复配超细粉体160~200kg、页岩陶砂300~350kg、固废超轻陶粒300~450kg、聚羧酸高效减水剂4 ~7kg、纤维0.5~7kg、水100~200kg;
所述复配超细粉体包括以下原料:平均粒径≤0.1μm的纳米CaCO3、平均粒径≤1.2μm的微珠超细粉煤灰、平均粒径≤5μm的S95级矿渣超细粉、平均粒径≤10.1μm的粉煤灰;
所述固废超轻陶粒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铝土矿尾矿10-50份、赤泥20-60份、高岭土尾矿20-60份、发泡剂SiC 0.05-0.3份、水10-50份;
所述固废超轻陶粒为表面改性后的固废超轻陶粒,改性的具体方法为:
按重量份称取硅酸钠2-10份、水泥2-10份、复配超细粉体5-10份,加入80-120份水中混合均匀得到陶粒表面改性剂,将配制好的陶粒表面改性剂均匀喷涂于固废超轻陶粒表面,每吨陶粒喷涂量为10-30kg,在室温下养护得到表面改性后的固废超轻陶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每立方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的原料:水泥308~338kg、复配超细粉体165.8~182kg、页岩陶砂301~330kg、固废超轻陶粒342~401.8kg、聚羧酸高效减水剂4.45~5.93kg、纤维0.7~5.93kg、水158~170k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为钢纤维、聚丙烯纤维或玄武岩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P.O 42.5水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为STHPC-03A型高性能减水剂母液、KH-5标准型聚羧酸减水剂母液或TJ-288常规型减水剂母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CaCO3、微珠超细粉煤灰、S95级矿渣超细粉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0-20):(20-60):(25-60):(15-50)。
7.一种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固废超轻陶粒制备:
按上述重量份称取铝土矿尾矿、赤泥、高岭土尾矿、发泡剂SiC和水,混合后放入造粒机制成生球,生球干燥后冷却,放入箱式电炉中,加热至500-700℃后保温5-20min,然后继续升温至900-1300℃焙烧20-50min后冷却;
步骤2,复配超细粉体:
按照复配重量份比例为纳米CaCO3:微珠超细粉煤灰:S95级矿渣超细粉:粉煤灰=(10-20):(20-60):(25-60):(15-50)进行混合,得到复配超细粉体;
步骤3,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制备:
依次将页岩陶砂、水泥、复配超细粉体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然后向其中倒入固废超轻陶粒、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以及总水量的70%,搅拌均匀;然后分批次将纤维和剩余的水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得到轻质高性能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黄河前沿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瑞通路桥新技术有限公司;山西黄河环境与资源经济研究院,未经山西黄河前沿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瑞通路桥新技术有限公司;山西黄河环境与资源经济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388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相流混输装置、方法以及系统
- 下一篇:加热炉及烟气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