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杆与接触网切换供电的联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9415.0 | 申请日: | 202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2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尹超准;桑梓杰;刘爱华;程军;王正;周云锋;赵洋洋;李逢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13 | 分类号: | B60M1/13;B60L53/16;B61L5/18 |
代理公司: | 天津睿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25 | 代理人: | 孟福成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自***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接触 切换 供电 联锁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杆与接触网切换供电的联锁系统,包括充电杆、接触网、充电站和智能闭锁装置,充电杆设置于充电区域,充电杆通过接触器C01与充电站连接,接触网在充电区域的边界处设置绝缘分段,充电区域内的接触网通过接触器C02与充电区域外的接触网连接,智能闭锁装置与接触器C01、接触器C02连接,智能闭锁装置用于控制充电区域内的充电杆和接触网中的一个供电。本发明利用储能式有轨列车进出检测装置检测列车进出站;智能闭锁装置接收储能式有轨列车进出检测装置采集的列车进出站信号进行内部逻辑判断,发送电源切换信号;同时指示信号灯用于提醒列车司机是否允许进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杆与接触网切换供电的联锁系统。
背景技术
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主要采用直流供电,沿线需架设接触网或接触轨为列车提供牵引电力,其建设投资成本较高。随着电能存储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储能式有轨列车技术日趋成熟。储能式有轨列车运行中无需获取电能,因此沿线无需建设架空接触网或接触轨,有效地降低了建设成本。国内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由于接触网的存在,储能式有轨列车是无法在传统接触网供电线路上运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充电杆与接触网切换供电的联锁系统,不但可以使既有接触网供电线路实现传统电力牵引列车和储能式有轨列车混跑,也可用于改造工程过渡阶段的传统电力牵引列车和储能式有轨列车混跑,无论从经济性方面还是兼容性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电杆与接触网切换供电的联锁系统,包括充电杆、接触网、充电站和智能闭锁装置,充电杆设置于充电区域,充电杆通过接触器C01与充电站连接,接触网在充电区域的边界处设置绝缘分段,充电区域内的接触网通过接触器C02与充电区域外的接触网连接,智能闭锁装置与接触器C01、接触器C02连接,智能闭锁装置用于控制充电区域内的充电杆和接触网中的一个供电。
进一步的,储能式有轨列车驶入充电区域时,智能闭锁装置控制接触器C01合闸、接触器C02分闸,储能式有轨列车驶出充电区域后,智能闭锁装置控制接触器C01分闸、接触器C02合闸。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闭锁装置与储能式有轨列车进出检测装置连接,所述储能式有轨列车进出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储能式有轨列车进出充电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储能式有轨列车进出检测装置包括地面传感器和车载传感器,所述地面传感器分为设置于充电区域前方地面的地面传感器S01和设置于充电区域后方地面的地面传感器S02,所述车载传感器分为设置于储能式有轨列车车头的车载传感器STA和设置于储能式有轨列车车尾的车载传感器STB。
进一步的,车载传感器STA经过地面传感器S01,则为储能式有轨列车驶入充电区域;车载传感器STB经过地面传感器S02,则为储能式有轨列车驶出充电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闭锁装置与指示灯连接,所述指示灯设置于充电区域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指示灯由多色LED显示阵列构成,用于显示不同颜色和文字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站的正极通过接触器C01与充电杆连接,所述充电站的负极接轨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利用储能式有轨列车进出检测装置检测列车进出站;智能闭锁装置接收储能式有轨列车进出检测装置采集的列车进出站信号进行内部逻辑判断,发送电源切换信号;同时指示信号灯用于提醒列车司机是否允许进站。为确保可靠性,充电杆与接触网供电切换采用故障导向安全法则,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本发明通过地面传感器和车载传感器监测储能式有轨列车进站和出站信号,智能闭锁装置内部通过逻辑运算判断控制接触器分合,从而实现电源快速、可靠切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94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